第195章 暗流与锚点(2/2)
面对这场直指人心的“暗流”,“锚点”计划迅速启动了应激机制。
陈北玄亲自出面,在非正式场合,以聊天而非训话的方式,与部分受到影响的年轻研究员进行了坦诚交流。他没有直接驳斥谣言,而是从技术逻辑、安全管控措施和国际政治博弈的角度,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全面和理性的认知框架。“恐惧源于未知,而战胜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做之事的本质与边界。”
林墨则加强了伦理研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他不再空谈大道理,而是组织大家就那些外部谣言进行“角色扮演”和“反向推演”,让研究人员自己扮演质疑者,再扮演辩护者,在思辨中自行戳穿谣言的逻辑漏洞,从而在内心深处真正巩固自身的信念。他强调:“真正的坚定,不是对外部噪音充耳不闻,而是在充分了解所有质疑后,依然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为之负责。”
同时,林雪的安全部门加强了对内部人员有限对外信息接触渠道的监控与引导,并协调外部力量,对那几个散布核心谣言的境外NGO和媒体进行了精准的法律和舆论反制,揭露其背后的金主和真实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毒源。
“道德罗盘”的校准
在这场风波中,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内部关于技术伦理的讨论反而更加深入和务实。之前抽象的“红线”和“底线”,在应对具体谣言的过程中,被一次次地具象化、场景化。
团队自发地开始讨论:如何在设计之初就嵌入更多的“敌我识别”冗余?如何在算法中强化对非军事目标的规避逻辑?如何建立更透明(对内)的责任追溯机制?这些讨论,不再是被动的防守,而是主动的“道德罗盘”校准。
苏桐在笔记中写道:“外界的污蔑像一面扭曲的镜子,虽然影像丑陋,却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必须避免成为的样子。守护人心,不仅仅是抵御外部的侵蚀,更是要持续向内,打磨和校准我们自己的价值罗盘。”
暗流暂平,锚链更深
当这一轮“棱镜”攻势的余波逐渐平息,719厂内部的气氛似乎恢复如常。但一些细微的变化已经发生。
研究人员们在食堂闲聊时,会多几分对信息来源的警惕和批判;在技术评审会上,关于伦理风险的考量被更自然、更前置地提出;那种因外部误解而产生的委屈和愤怒,逐渐转化为一种更加内敛、更加坚定的责任感。
陈北玄知道,这场针对人心的暗流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但他也看到,“锚点”计划在这次实战考验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它没有让堡垒变得脆弱,反而让锚链更深地扎入了信念的岩石之中。
外部的暗流依旧汹涌,技术的挑战依旧艰巨。但持灯者们的手中,除了那照亮未知领域的技术之火,如今更紧握着一面由理性、良知与责任铸就的盾牌。这面盾牌,或许无法阻挡所有的明枪暗箭,但它能确保,无论前路如何黑暗,光芒所及之处,人心,不至于迷失。
暗流与锚点的较量,远未结束。但这第一次交锋证明,最坚固的堡垒,永远建立在人心的基础上。而守护这方寸之地的战争,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技术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