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大风厂的涅盘(续)(2/2)
这其中的凶险、博弈、艰难,外人难以想象万一。而此刻,首长脸上只有一片近乎疲惫的平静。
车子没有驶向省委大院或军区家属院,而是开到了江边一处僻静的观景平台。袁泽示意停车。
“你们在车上等我。”袁泽推门下车,高大的身影融入江畔深沉的暮色里。
深秋的江风格外凛冽,带着潮湿的水汽,吹拂着他单薄的军衬,衣袂猎猎作响。他走到观景平台的栏杆边,双手撑在冰冷的金属扶手上,极目远眺。
脚下,是奔流不息、倒映着两岸璀璨灯火的汉江,如同一条流动的光带,滋养着这座饱经沧桑又生机勃勃的城市。
对岸,是京州最繁华的cbd核心区,摩天大楼林立,霓虹闪烁,勾勒出现代都市令人目眩神迷的天际线。那里,是权力、资本和梦想交织的漩涡中心。
而在他身后,目光所及的远方,是城市灯火相对稀疏、却温暖踏实的老城区方向。
那里,有刚刚离开的、点亮了无数盏温馨灯火的大风新村,有在现代化车间里结束了一天劳作、正赶回家吃晚饭的工人们,有在崭新幼儿园里被父母接走的孩童,有像王文革那样坐在新家阳台上、就着一碟花生米抿着小酒、看着电视新闻的老人…那片灯火,或许不够璀璨夺目,却承载着这座城市最深沉、最坚韧的脉搏,是万千普通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一边是象征着发展与繁华的炫目之光,一边是承载着万家灯火的温暖之海。袁泽静静地伫立在两者之间,江风鼓荡着他的衣衫,身影在辽阔的天地间显得挺拔而…孤独。
他想起了王文革那本泛黄的旧工作证,想起了老人枯瘦的手紧紧抓着自己手臂时传来的巨大力量和无尽感激,想起了车间里老工人们专注而平和的眼神,想起了幼儿园里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声…这些,是冰冷的Gdp数字无法涵盖的,是华丽的政绩报告难以承载的,却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最真实、最宝贵的财富——人心。
他又想起了李达康。那个曾经在省委会议上拍着桌子指责他“不顾大局”、“干扰发展”的强势书记。李达康追求的,是对岸那片炫目的天际线,是不断刷新的经济数据,是他个人政治生涯的丰碑。
为此,他可以牺牲大风厂工人的血汗钱,可以漠视“老鸦窝”百姓在寒冬里的瑟瑟发抖,可以将一切反对的声音视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他的“大局”,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海市蜃楼,根基是无数普通人的血泪和牺牲。最终,那座沙丘轰然倒塌,只留下一个在省政协冷清办公室里独自下棋的落寞背影。
“用Gdp垒起的政绩丰碑,根基若是老百姓的血泪,那这碑,终究是要砸下来的。”袁泽对着奔流的江水,低声自语,声音很快被江风吹散。
真正的根基,是身后那片温暖的万家灯火,是人心。得民心者,才能铸就真正的、永不倾覆的基石。这道理,他懂。
他用铁与血,用法律与正义,甚至不惜背负“激进”、“冷酷”之名,为汉东夺回了这块基石。
如今,基石已稳。
但守护,永无止境。对岸那片炫目的光海之下,资本的贪婪、权力的寻租、人性的幽暗,永远如同潜流,伺机而动。汉东的天地虽已清朗,但只要有利益,就会有新的“丁义珍”、“祁同伟”、“赵立冬”在阴影中滋生。他身上的军装,肩上的将星,赋予他更重的责任和更大的力量,也意味着他必须永远站在风暴与安宁的交界线上,成为那道最坚固的堤坝。
江风更劲,带着刺骨的寒意。袁泽却站得如同脚下生了根,纹丝不动。肩章上的将星,在远处城市霓虹的映照和江面粼粼波光的反射下,散发出一种冷冽而恒久的光芒。
那光芒,不似对岸的浮华璀璨,却如同定海的神针,沉稳地锚定着这片天地,守护着身后那片温暖的人间烟火。
他知道,属于汉东的新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而他的使命,就是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晨曦,直到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