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优化交通信号灯时长方案(1/2)
袁天没有允许自己沉溺在沮丧中太久。知识分子的韧性此刻转化为一种近乎固执的行动力。
既然宏大的构想暂时无法落地,那就寻找一个更小、更具体、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痛点,用事实和效果来证明技术的价值,哪怕只是撬开一道微小的缝隙。
突破口很快在他日常的观察中浮现。林城县城区不大,但几条主干道的交叉口,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段,拥堵成了顽疾。
老旧的交通信号灯似乎只是摆设,红绿灯转换的时间僵化固定,完全无视不同时段、不同方向汹涌的车流和人潮。
汽车喇叭的焦躁嘶鸣、自行车铃铛的急促催促、行人的抱怨咒骂,混杂着三轮车和拖拉机的黑烟,在路口上空交织成一片令人窒息的混乱交响。
袁天站在县政府三楼自己办公室那扇蒙尘的窗户前,目光锁定在楼下十字路口的乱象。
一辆满载蔬菜的农用三轮车试图在绿灯变红的瞬间强行冲过,被横向涌来的自行车流堵在路中央,进退不得,后面的小轿车排起了长龙,喇叭声此起彼伏。
一个骑自行车送孩子上学的妇女,在车流的缝隙中艰难穿行,脸上写满了紧张和焦虑。混乱、低效、巨大的安全隐患。
这看似不起眼的“城市病”,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成千上万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更重要的是,解决它,似乎不需要巨额投入,不需要复杂的审批流程,需要的只是精准的数据和优化的算法——这正是他所擅长。
决心已定,袁天立刻行动起来。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像一个最普通的观察员,利用清晨上班前、午休时间和傍晚下班后的空档,开始了最原始也最可靠的数据采集工作。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县城还在沉睡,只有清洁工扫帚划过路面的沙沙声。袁天已经裹着一件半旧的夹克,出现在那个最繁忙的十字路口。
他站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手里拿着一个硬壳笔记本和一支笔,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四个方向。
他记录下每分钟通过路口的汽车数量(区分小型车、客车、卡车)、三轮车数量、自行车数量、行人数量。他掐着秒表,精确计算每一个方向绿灯亮起时车辆从启动到完全通过停止线的平均时间,记录下因前车缓慢或抢行导致的通行延误。
他观察不同时段车流潮汐般的变化:早高峰进城方向汹涌,晚高峰出城方向拥堵。午休时,他匆匆扒几口食堂的饭菜,又回到路口,记录平峰期的流量特征。
傍晚,夕阳将人影拉长,他依然站在那里,忍受着汽车尾气的呛人味道和晚高峰更加狂暴的喧嚣,捕捉着交通流的每一个细节。
几天下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字和简图,手指被寒风吹得通红僵硬,皮鞋上落满了灰尘。回到那间冰冷的办公室,他顾不上疲惫,立刻打开自己带来的笔记本电脑——这是他与过往世界最直接的联系。
他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逐一录入,开始建立交通流模型。屏幕上,复杂的公式和算法开始运行,模拟着不同信号灯配时方案下车辆的通行轨迹和等待时间。
他反复调整参数:这个方向绿灯延长5秒,那个方向缩短3秒,早高峰进城方向给予更高的通行权重,平峰期则追求各方向均衡……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屏幕的光映着他专注而略显疲惫的脸庞。窗外,县城的灯火渐渐稀疏,只有他办公室这方寸之地,还亮着一盏倔强的灯。
数不清熬了多少个夜晚,推翻了多少个方案,一份名为《关于优化林城县城关镇中心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配时的分析与建议方案》的报告终于完成。
报告语言简洁,数据详实,图表清晰,核心结论明确:通过对现有信号灯周期和绿信比进行科学调整,无需增加任何硬件投入,即可显着减少该路口高峰期的车辆平均等待时间,提升通行效率,缓解拥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