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财政局长的阻挠!(1/2)
县财政局,局长办公室。
厚重的实木办公桌后,王有福腆着微微发福的肚子,靠在宽大的真皮座椅里,手指间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他慢条斯理地翻看着一份文件,眉头习惯性地皱着,仿佛每一页纸都欠了他钱。
对面,坐着科技局局长陈明和绿源合作社的老赵。陈明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但眼神里透着紧张。老赵则显得局促不安,粗糙的双手不停地在膝盖上搓着。
“王局,”陈明将一份装订整齐的项目申报书轻轻推到王有福面前,“这是绿源合作社智慧农业病虫害AI识别系统项目申请省级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的申报材料初稿。
按照省里18号文的要求,需要县财政局出具配套资金的承诺函和项目预算的审核意见,这是申报的必要附件。”
王有福眼皮都没抬,依旧看着自己手里的文件,像是没听见。办公室里只剩下他翻动纸张的沙沙声和墙上老式挂钟单调的滴答声,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过了足足一分钟,他才像是刚反应过来,慢悠悠地放下自己的文件,拿起那份申报书,只用两根手指捏着封面,随意地翻了翻,脸上露出一种混合着轻蔑和为难的表情。
“啧……”他咂了下嘴,吐出一口烟圈,“小陈啊,还有这位……赵社长是吧?你们这个项目,想法是好的,年轻人嘛,喜欢搞点新花样。但是……”
他故意拖长了调子,目光扫过陈明和老赵:“省里的钱,是那么好拿的?那叫‘引导基金’,重点在‘引导’!不是白给的!省里要看的是我们地方配套的诚意和能力!我们林城什么家底?啊?吃饭财政!你们张口就要县财政配套几十万?钱从哪来?从天上掉下来?”
老赵急了,涨红了脸:“王局长,这……这项目要是成了,能帮我们合作社,帮好多乡亲解决大问题啊!省里政策都说了……”
“政策是政策!”王有福不耐烦地打断他,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训斥口吻,“政策也要结合地方实际!你们搞的这个什么AI识别,听起来花里胡哨,实际效果怎么样?
谁说得准?万一钱投进去,打了水漂,这责任谁担?是你担,还是我担?”他肥厚的手指重重地敲在桌面上,震得茶杯盖叮当作响。
陈明连忙打圆场:“王局,技术方案我们请专家论证过,可行性是有的。而且省里文件明确说了,对这类项目优先支持,绿色通道……”
“绿色通道?”王有福嗤笑一声,身体向后靠进椅背,脸上露出一种洞悉一切的老练,“小陈啊,你还是太年轻。省里的‘绿色通道’,到了财政的钱,每一分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必须慎之又慎!你们这材料……”
他用手指点了点申报书,“我看还粗糙得很!你们这材料,”他用手指点了点申报书,“我看还粗糙得很!预算做得太理想化!风险评估几乎没有!拿这个去报?别说省里,在我这关就过不了!”
他拿起桌上的保温杯,慢悠悠地喝了一口茶,下了结论:“回去,好好打磨!把预算砍一砍,把风险写足,把配套资金来源落实清楚!别总想着一步登天!”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陈明和老赵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失望和无奈。王有福这态度,摆明了就是卡着不办。所谓的“打磨”,不过是无休止的拖延。
两人垂头丧气地离开财政局。刚走到楼梯拐角,差点撞上一个人。
“袁县长?”陈明抬头,看到袁天正站在阴影里,显然已经听到了刚才办公室里的对话。袁天的脸色平静,但那双眼睛在楼道的昏暗光线下,亮得惊人,像淬了火的寒星。
“碰钉子了?”袁天的声音听不出情绪。
陈明苦笑:“王局那边……态度很硬。说我们材料粗糙,预算不实,风险太大,配套资金没着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