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场人情:我的人情能无限升值 > 第201章 我选择谁也不站,我只站对人民有利的一边!

第201章 我选择谁也不站,我只站对人民有利的一边!(2/2)

目录

“其一,部分企业在土地招拍挂环节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优势,常能以远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获取核心地块,涉嫌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原则。”

“其二,部分‘老大难’的拆迁项目,在特定企业接手后,推进速度异常顺利,其中是否存在行政力量的不当介入,有待商榷。”

“其三,金融机构对个别房地产企业的信贷审批过于宽松,甚至出现了违反审慎经营原则的‘绿色通道’,大量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吹大了资产泡沫,也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他每写一条,脑海中就浮现出王氏兄妹在那张利益网中的具体操作。他没有指名道姓,却将宏发集团的发家史,描摹得一清二楚。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指控。它不是举报,而是分析。它不提供结论,却引导读者自己得出结论。

任何一个熟悉凤凰市政情的领导,看到这几条,都会立刻联想到那个如日中天的宏发集团,以及主管城建、金融的常务副市长王启年。

写到这里,陈默停下来,喝了一口已经凉透的茶。他知道,仅有这些还不够,这只能让周书记下定决心,却无法给他提供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

他要做的,是连药方都一并奉上。

报告的第三部分,是“对策与建议”。

这部分,是他整个报告的灵魂,也是他向周书记递交的“投名状”。

他提出了一个核心思路:“疏堵结合、分类施策、实现软着陆”。

“堵”,堵的是违规的口子。他提出,应立即成立由纪委、审计、国土、金融监管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近五年来所有出让的土地和发放的开发贷款进行全面复核审查。

这一条,就是悬在王启年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疏”,疏的是民生之困。他建议,市政府应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和人才公寓建设,并探索开征房产税、空置税的可行性,用市场的手段,将资本从“炒房”引向实体经济。

这一条,是釜底抽薪,彻底断绝地产商继续绑架城市发展的根基。

他甚至还附上了一个极具巧思的建议:将部分因违规操作而被查封的、位置优越的商品房项目,直接改造为政府主导的公租房,既盘活了烂尾资产,又解决了民生急需,还能对那些心存侥幸的开发商形成强大震慑。

当最后一个字落下,窗外的天色已经再次泛白。

整整一夜,陈默滴水未进,只靠着一壶浓茶,写完了这份长达两万字的报告。

他将厚厚的稿纸整理好,从头到尾又仔细看了一遍。

字里行间,没有一句控诉,没有一句抱怨,只有冷静的分析和详实的数据。但通篇读下来,一股寒意却从纸背透出,让人不寒而栗。

这份报告,谁的队也没站。

它没有迎合丁文华借刀杀人的心思,也没有顾及王启年那庞大的权势。

它只站一个立场——对凤凰市的未来有利,对凤凰市的人民有利。

陈默知道,这份报告一旦交上去,就等于同时向丁文华和王启年宣告:我,陈默,不跟你们玩官场倾轧的那一套。

丁文华会失望,甚至恼怒,因为这把刀太快太锋利,超出了他的控制。

王启年则会立刻将他视为死敌,因为这份报告几乎是贴着他的脸,指出了他所有的要害。

他将彻底被推到风口浪尖。

但他不怕。

因为他知道,这份报告,有一个人一定会喜欢。

那个人,就是市委书记,周建国。

陈默将报告工工整整地装进一个牛皮纸档案袋,用胶水仔细封好。他没有在封面上写任何字。

这颗炸弹已经造好了,现在的问题是,该如何将它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上,并让它在最恰当的时机引爆?

直接交给丁文华?那无异于将屠龙刀交给一个只想用它来切西瓜的孩童,他会用这把刀去和王启年讨价还价,最终让报告的威力消弭于无形。

越级直接交给周书记?这不合规矩,也会显得自己吃相太难看,急于用“救命之恩”来邀功。

陈默坐在桌前,手指在档案袋上轻轻敲击着。

他在等一个时机。

突然,桌上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短信。

发信人是秦雪。

内容很简单:“陈默,谢谢你。我爸的案子,今天市中院下达了再审决定书,决定重审。”

陈默看着短信,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

他知道,他的时机,来了。

他拿起那个厚重的档案袋,又拿起了手机,拨出了一个他只在脑海中演练过无数次,却从未真正拨出过的号码。

电话接通,那头传来一个沉稳而熟悉的声音。

“喂,哪位?”

陈默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晨曦中逐渐苏醒的城市,平静地开口。

“丁主任,早上好,我是陈默。关于房地产的调研报告,我写好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