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场人情:我的人情能无限升值 > 第267章 一封完美的匿名举报信,如何送到林书记手中?

第267章 一封完美的匿名举报信,如何送到林书记手中?(1/2)

目录

第267章:一封完美的匿名举报信,如何送到林书记手中?

夜色深沉,陈默站在自己那间老式公寓的窗前。

窗外,金陵城的灯火汇成一条条流光溢彩的河,无声地奔涌着。他刚刚将那部黑色手机里的所有数据彻底粉碎,连同夜莺的存在,一同沉入了数字世界的深渊。

证据,已经在他脑中。

那段粗鄙的炫耀,那张被夷为平地的卫星图,那段被红线标注的地方志,如同三枚不同口径的子弹,已经装填完毕。

现在,他需要一把枪。一把能将这三枚子弹,精准、隐秘、且不留任何痕迹地,送进目标心脏的枪。

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能扣动扳机,却又不会被任何人察觉的手指。

他拉上窗帘,房间瞬间被隔绝成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只留一盏昏黄的台灯,光晕笼罩着书桌的一角。

他没有急着动笔,而是泡了一杯浓茶,任由滚烫的蒸汽模糊自己的视线。

他在脑海中,开始构建那封即将搅动江东风云的举报信。

这封信,不能有任何个人情绪。不能是声泪俱下的控诉,更不能是义愤填膺的檄文。那太低级,也太容易让人怀疑动机。

它必须是一份冷静、客观,甚至带着一丝学术严谨性的“材料呈报”。

信的开头,他想好了。不称呼官职,只写“林建城同志”。这是平等的,也是一种无声的施压,提醒对方作为一名党员的身份和义务。

信的主体,将分为三部分,层层递进,不给对方任何质疑的余地。

第一部分,是“史”。他会全文引用那段关于明代烽火台的地方志记载,并附上详细的出处和页码。这是根基,是法理,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第二部分,是“实”。他会在脑中复刻出那两张卫星遥感对比图,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盘龙山主峰地貌的剧烈变化。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他甚至会标注出经纬度,方便对方随时调用更高精度的军用卫星进行核实。

第三部分,是“证”。他不会直接附上那段粗鄙的录音,那会暴露情报的来源,显得过于“专业”。他会将其转化为一份文字记录,一份“据传”的、来自施工队内部人员的酒后真言。他会将录音中的关键信息,如“吴师爷”、“部队关系”、“炸药”等词,原封不动地写上去。这份“证言”的真假,林建城自然会动用纪委的力量去核实。而一旦核实,其冲击力将远胜于直接听到录音。

信的结尾,没有署名,只留一句:“一个敬畏历史的普通公民。”

整封信,没有一个字提到龙傲天,没有一个字指向周正龙,更没有一个字请求林建城做什么。它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一座记录在史料中的明代烽-火台,消失了。

剩下的,就交给林建城自己去想,自己去查。

陈默知道,对付林建城这样的人,你不能推着他走,你只能在他面前放一个他绕不开的、沾着血的“路障”。他自己,会把路障后面的一切,都掀个底朝天。

信,已经完美。

现在,是那个最棘手的问题——渠道。

陈默端起茶杯,滚烫的茶水入喉,他却感觉不到一丝温度。

第一个想法,匿名信。最简单,也最愚蠢。省纪委的收发室每天能收到多少封这样的信?一百封?两百封?大部分都会被秘书团队按流程分拣、登记、归档,最后变成一堆积压的文件。能真正送到林建城办公桌上的,十不存一。即便送到了,一封来路不明的信,分量也太轻,很容易被当成恶意中伤或派系斗争的黑材料,谨慎处理。

这个方案,被他瞬间否决。

第二个想法,通过周源,或者丁文华。

周源为人正直,学术严谨,或许会帮忙。但陈默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份材料的分量太重,足以压垮周源这样纯粹的学者。让他介入,不是帮忙,是害他。一旦事有不协,周源的政治生涯将彻底断送。陈默不会用盟友的未来去赌。

至于丁文华……陈默的嘴角,掠过一丝冷笑。

把信交给丁文华,无异于与虎谋皮。这位精于算计的主任,或许会接下这份“功劳”,但他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他会权衡利弊,会等待时机,甚至可能会把这封信当成与周正龙派系交易的筹码。到那时,陈默将彻底失去对事件的掌控,沦为棋盘上的一枚弃子。

第三个想法,动用怀安书记的关系。

这是他手中最重的底牌,那份沉甸甸的救命之恩。但正因其重,才不能轻易动用。这份恩情,是用来在生死关头保命的护身符,不是用来冲锋陷阵的进攻令。一旦用了,人情就从“恩”,变成了“债”。味道,就全变了。

三个最直接的方案,全被他一一否决。

房间里安静得可怕,只有墙上挂钟秒针走动的“咔哒”声,像在敲打着紧绷的神经。

陈默站起身,在狭小的空间里来回踱步。

他需要一个完美的渠道。

这个渠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第一,绝对安全。传递过程必须天衣无缝,绝不能追溯到他本人。

第二,绝对直接。信件必须绕开所有秘书、门卫、下属,精准地投递到林建城本人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