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中央的关注,首1长亲临凤凰市视察(1/2)
凤凰市的空气,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变得粘稠而又稀薄。
粘稠,是因为每一缕风里,都裹挟着一种无形的、高度紧张的期待。稀薄,则是因为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呼吸不够用了。
市府大楼彻夜通明,像一座被强行留在白昼的孤岛。
方哲的办公室里,烟灰缸早已堆成了小山。他双眼布满血丝,死死盯着墙上那张巨大的凤凰市交通图。图上,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记号笔,标注出了三条备选视察路线。每一条路线,都精确到了秒。沿途有多少个红绿灯,哪个路口在高峰期可能会有突发拥堵,甚至连哪棵行道树的树枝长得太长,可能会影响车队视线,他都派人去修剪了。
他已经三天没有回过家,累到极致时,就在行军床上躺两个小时,梦里全是车队、路口和一张张模糊不清的、带着审视意味的脸。
钱理群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他把自己关在会议室,带着几个从大学里请来的得意门生,将那份准备向首长汇报的材料,翻来覆去地修改了不下二十遍。每一个数据,都反复核对,确保来源绝对可靠;每一个用词,都仔细推敲,既要准确,又不能显得过分夸耀。
他甚至模拟了上百个可能被问到的尖锐问题,从财政赤字到贫富差距,从环境代价到产业泡沫,让自己的学生扮演最刻薄的反对者,对自己进行轮番“攻击”。有好几次,他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在深夜里,对着一黑板的公式和模型,苦苦思索破局之法。
林晚则把“企业服务一站式中心”当成了自己的阵地。她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必须能在一分钟内,说清楚凤凰市任何一项优惠政策的具体条款。大厅里那块引以为傲的电子屏,每天都在更新,上面滚动的,不再是那些令人振奋的宏观数据,而是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案例:哪家小微企业获得了第一笔无息贷款,哪位回乡创业的大学生解决了厂房问题,哪个濒临破产的作坊通过技术改造重获新生。
她知道,冰冷的数字或许能说服发改委的专家,但能打动人心的,永远是这些真实的故事。
只有周毅,看起来和往常没什么两样。他依旧每天板着脸,在开发区的各个角落里巡视,眼神比鹰还锐利。只不过,他现在看的,不再是项目进度和安全生产,而是人。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每一个安保人员的站位,甚至食堂打饭阿姨多给了谁一勺肉,他都会默默记在心里。他要确保,在这最关键的时刻,不能有任何一个环节,因为人的疏忽,而出半点纰漏。
整个团队,像一根被拉到极致的弓弦,嗡嗡作响,濒临极限。
而陈默,就是那个握着弓的人。
他异常地平静。
他没有像方哲一样去抠路线,也没有像钱理群一样去磨材料。他每天做的,就是开着那辆普通的公务车,在凤凰市的大街小巷里,慢慢地转。
他会去城东最繁华的商业区,看那些新开的品牌店里,年轻人的脸上是否洋溢着自信的消费欲。他会去城西最破败的筒子楼,在小卖部门口买一瓶水,听那些下棋的老大爷,是在抱怨物价,还是在讨论新开的工厂又招了多少人。他甚至会专门绕到纺织厂的家属区,看着那些曾经愁云惨淡的窗户里,如今亮起了温暖的灯光,飘出了饭菜的香气。
他在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验证社稷沙盘上那些闪烁的金色光点,到底是真的火焰,还是虚假的霓虹。
他的团队,在为一场大考做准备。而他,在思考考卷背后的命题。
视察的前一天下午,一辆挂着普通民用牌照的黑色奥迪,悄无声息地驶入了开发区管委会的地下车库。
没有警车开道,没有欢迎队伍。
陈默独自在电梯口等着。电梯门开,一个身形清瘦、面容严肃的中年男人走了出来。他穿着一身半旧的夹克,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像探照灯一样,锐利而又冷静。
正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高渐离。
“陈默同志。”高渐离伸出手,握了一下,力道很轻,一触即分。
“高主任,欢迎您。”陈默引着他走向自己的办公室。
两人都没有过多的寒暄。办公室的门关上,隔绝了外面的一切喧嚣。
高渐离没有坐,他走到那面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这座生机勃勃的新城,看了很久。
“你的那份‘内部思考框架’,我看了。”高渐离开口,声音和他的人一样,没有多余的温度,“很大胆,也很危险。”
“摸着石头过河,总免不了踩进深水区。”陈默给他递上一杯刚泡好的茶。
高渐离接过茶杯,却没有喝,只是用指腹摩挲着温热的杯壁。“你就不怕,我把那份报告直接递上去,让你的‘凤凰模式’,在萌芽阶段就被定性为‘高风险不可持续’?”
陈默笑了笑:“如果高主任是那样的人,就不会一个人提前一天,出现在这里了。”
高渐离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明的光。他转过身,正视着陈默:“你很自信。”
“不是自信,是坦诚。”陈默道,“凤凰市的问题,就像这杯茶里的茶叶,它就在那里。我把它捞出来给您看,至少证明我看见了它,并且想解决它。如果我假装它不存在,那才是最大的风险。”
高-渐离沉默了片刻,终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茶不错。”他放下茶杯,语气缓和了些许,“首长不喜欢看准备好的东西。他喜欢看原生态的,没打磨过的,甚至带点泥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