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织机雷鸣(2/2)
风暴,很快席卷了传统手工业。
县城及周边乡村那些依靠纺织补贴家用的家庭织户,首先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她们辛辛苦苦织出的布匹,在价格低廉的“工业布”面前,毫无竞争力,根本卖不出去。织机停了,生计断了。
恐慌、怨愤、无助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这还让不让人活了!”“该死的机器!抢了我们的饭碗!”“都是那江辰搞的鬼!他这是要逼死我们啊!”
一些织户联合起来,跑到县衙前哭诉、请愿,甚至有人暗中煽动,试图砸毁新建的纺织工坊。
矛盾骤然激化!
周谨、田文镜等人忧心忡忡,向江辰汇报民间的动荡:“将军,纺织工坊虽好,然骤然而至,冲击太大,恐生民变啊!是否暂缓扩张,徐徐图之?”
江辰站在纺织工坊的二楼,看着下方如同潮水般涌动的织机和忙碌的女工,神情冷峻。
“缓?”他摇了摇头,声音不容置疑,“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有人挡在路上就停止前进。手工业的没落,是工业崛起的必然代价。我们不能,也不会停下。”
“但是,”他话锋一转,“我们也不能漠视百姓的苦难。冲击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引导和缓冲。”
他的命令再次展现出铁腕与怀柔的结合:
一、对于煽动闹事、试图破坏生产设施者,坚决镇压,毫不手软!明确告知所有人,阻碍工业发展,即是与全县为敌!二、县衙出台“纺织转产安置令”:鼓励原有织户,将家中织机改为生产更高端的、带有刺绣、特殊花纹的定制布料,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避开与工业布的正面竞争。三、所有新建纺织工坊,优先招募失业织户及其家属,提供培训上岗机会,让他们从独立的生产者,转变为产业工人,获得稳定的工钱收入。四、县衙设立“工赈基金”,对短期内确实生活困难的失业织户,提供临时性的粮食借贷或补助,助其渡过转型期。
高压与疏导并行。闹事者被严惩,而愿意接受现实、寻求新出路的人,则看到了希望。
许多织户发现,进入工坊做工,虽然失去了独立性,但收入反而比以往时好时坏的家庭纺织更稳定,劳动强度也相对降低(机器承担了最繁重的工作)。而且工坊提供伙食,条件不错。
渐渐地,抗议的声音弱了下去。人们开始尝试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有的家庭开始尝试转向高端定制,有的则进入工坊,成为了产业大军的一员。
阵痛是剧烈的,但转型也在痛苦中发生。
黑水县的纺织业,在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和动荡后,迅速完成了从分散的手工业向集中化的机器大工业的蜕变。布匹产量飙升,成本下降,不仅满足了内部需求,更成为了对外贸易的又一大利器,带来的财富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