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市领导的关注,这个年轻人很有想法!(2/2)
这番话掷地有声,会场里一片寂静。坐在第一排的几位市领导,都下意识地交换了一个眼神。
“我们的干部,不能怕‘作秀’,就怕你作秀都作不到点子上。老百姓的口碑,就是我们最好的舞台。你为他做一分,他能记你十分。西瓜节结束后,我们镇上的瓜农,自发地凑钱,给我打了一把伞。”
陆远顿了顿,他的脑海里浮现出那把写满了名字的油布伞。
“那是一把万民伞。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几百个户主的名字。我当时不敢收,我说这是纪律。一位上过战场的老大爷跟我说,‘我们不送金不送银,就送这点心意。你收下了,我们心里才踏实。’我拿着那把伞,手都在抖。它比我这辈子拿过的任何奖状,签过的任何文件,都重。”
他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但转瞬即逝。他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在平静地讲述一个事实。
然而,这平静的讲述,却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演说都更有力量。
“所以,同志们,我们真正的力量源泉,不在办公室里,不在文件堆里,就在田间地头,就在老百姓的心里。我们把他们放在心上,他们就会把我们举过头顶。”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没有一句口号,没有一句空话。十五分钟的发言,他讲得真诚、质朴,却又充满了洞见和力量。
话音落下,全场静默了三秒。
随后,“哗”的一声,雷鸣般的掌声,从第一排开始,向整个会场蔓延开来。这一次的掌声,不再是敷衍,不再是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认可与赞许。
坐在主席台正中Y的副市长李建业,一直在默默地听着。他五十岁出头,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气质儒雅,但眼神却很锐利。
他带头鼓掌,直到掌声平息,他才拿起话筒,没有看秘书长,而是直接看向陆远。
“陆远同志,请先别坐下。”
陆远停住脚步,转身面向主席台。
李建业的脸上带着一丝欣赏的微笑:“你刚才的发言,不是在汇报工作,更像是在给我们这些坐在办公室里的‘老家伙’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啊。”
他这句话一出口,台下众人神情各异。这是极高的评价了。
“你提到了互联网思维,提到了情感连接,提到了干部要敢于‘为民作秀’,这几个观点,都很有新意,也很有深度。”李建业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我就想问一个问题。西瓜节的成功,有偶然性,有媒体的推动,有县领导的支持。这种模式,你认为它具有可复制性吗?如果明年,或者下一个产品,没有了这些‘天时地利’,你们青阳镇,又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它直接戳破了西瓜节成功表象下的泡沫,考验的是陆远对这件事的真实思考深度。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陆远身上。
陆远沉吟片刻,从容不迫地回答:“李市长,您问到了根子上。我认为,西瓜节的模式,表象不可复制,但内核可以。”
“哦?怎么说?”李建业的兴趣更浓了。
“不可复制的,是每一次的创意和噱头。今天我们能办西瓜节,明天再办一个苹果节,大家就审美疲劳了。但可以复制的内核是,我们政府部门角色的转变。”
“我们不能再把自己当成一个管理者,而要当成一个‘产品经理’。我们辖区内的农产品,就是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人文历史、绿水青山,也是我们的产品。我们要去研究我们的‘用户’,也就是市场和消费者,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然后,我们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把我们的‘产品’,包装好,推销出去。”
“西瓜节只是一个1.0版本。我们的2.0版本,是打造‘青阳’这个区域品牌。我们要做品控,做标准化,让‘青阳’两个字,就代表着安全、优质和放心。我们的3.0版本,是把农业和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让大家不光是线上买我们的东西,更愿意线下到我们青阳镇来,看一看我们的山,玩一玩我们的水,体验我们的生活。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番话说完,李建业眼中的欣赏,已经变成了毫不掩饰的赞许。
他点了点头,没再多问,只是对着话筒,用一种带着结论性的语气说道:“思路清晰,逻辑缜密,有想法,有办法,更有情怀。我们现在的干部队伍里,就需要更多像陆远同志这样,敢想敢干、能干会干的年轻人。”
他转头对秘书长说:“把陆远同志的发言整理成文字材料,印发给全市所有区县和相关单位,作为典型案例,学习讨论。”
一锤定音。
整个会场,再次看向陆远的目光,已经彻底变了。如果说之前是好奇和审视,那么现在,就只剩下了震惊、佩服,以及……一丝丝的敬畏。
他们知道,从今天起,青阳镇的陆远,这个名字,将不再局限于青阳县。
一颗官场新星,正在以一种谁也无法忽视的姿态,冉冉升起。
会议结束后,陆远被几位市局的领导围住,客气地交换了联系方式。他应付得体,不卑不亢。
当他终于走出市委大楼,坐上返程的汽车时,一直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松弛下来。他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感觉后背已经微微被汗水浸湿。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周海东发来的短信,只有简短的几个字:
“李市长亲自给我打了电话,表扬了你。干得好。”
陆远笑了笑,正准备回复,又一条短信进来了,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陆镇长,我是县委刘副书记的秘书。刘书记对你很欣赏,希望有时间能跟你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