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抗战:从湘江到上甘岭 > 第410章 战略视野

第410章 战略视野(2/2)

目录

一位军事干部问道:“百川同志,你的意思是,我们要尽快派部队出关?”

“不,目前大规模出关条件还不成熟。”张百川摇头,语气果断:“关东军经营多年,防线坚固,我们缺乏大规模机械化部队,长途奔袭,攻坚能力不足,容易陷入消耗战。而且,华北、华东尚未完全巩固,后勤保障线过长,风险极大。”

“那你的设想是?”有人饶有兴趣地问道。

“我的想法是,‘经营巩固周边,渗透积蓄力量,等待战略时机’。”张百川的指示棒沿着热河、察哈尔、冀东一带划过:“首先,晋察冀、冀热辽军区应加大向东北边境地区的渗透力度,不是大兵团作战,而是以精干的小部队、武工队形式,建立隐蔽的交通线,发展群众基础,搜集情报,摸清关东军的布防虚实。”

“同时,我们在山东、华北,要加速军工生产,特别是要解决重型火炮和攻坚弹药的技术瓶颈。弗里茨同志正在攻关的新式火炮和穿甲弹,意义重大。”

他看向在座的负责经济和工业的同志:“还要秘密储备物资,尤其是粮食、药品、布匹、汽油,为将来可能的远距离机动做准备。这次在青岛,我们缴获和购买了一批西药和通讯器材,深感外部物资输入的重要性。可以考虑在胶东、辽东半岛之间,建立更可靠的海上秘密运输线。”

“其次,”他的指示棒移到地图上的中原地区,“必须加快中原、华东根据地的连片工作。只有华北、华东稳住了,我们才能无后顾之忧地考虑东北。”

“建议中央协调晋冀鲁豫、华东集中力量,打通平汉路以东、津浦路以西的广阔区域,将太行、太岳、冀鲁豫、苏北、皖北根据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战略整体。这样,既能进一步挤压华中日军,也能为我军未来可能的北上或东进,提供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兵源、物资补充地。”

他放下指示棒,回到座位,总结道:“总之,对东北,现阶段应以政治渗透、情报搜集、力量积蓄为主,军事上避免过早暴露主力。一旦国际形势有变,或者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遭受更沉重打击,被迫进一步从关东军抽兵时,那就是我们的战略机会。届时,我们应以晋察冀、冀热辽为前进基地,以山东、华东为战略后方和兵力集结地,选择关键方向,以绝对优势的精锐兵力,迅速打开缺口,进入东北,与坚持在那里的抗联力量会合,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站稳脚跟,夺取战略资源。”

会场一片寂静,张百川的这番论述,不仅涉及军事,更涵盖了政治、经济、外交和长远战略,视野之开阔,思路之清晰,让在场许多人都陷入深思。

过了好一会儿,有人才缓缓开口:“百川同志,你这个‘等待战略时机’,具体指什么?又由谁来主导这个进军东北的战役呢?”

张百川沉稳回答:“时机在于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进展,特别是苏俄对日态度的明朗化,以及日军是否会被迫进行本土决战。至于主导……”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中央几位主要领导,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我认为,需要一个熟悉大兵团多兵种协同作战,拥有稳固战略后方支持,并且具备在复杂环境下果断决策能力的指挥员和指挥机构。”

“华东军区经过发展,在部队规模、装备水平、军工基础、干部储备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当然,具体如何部署,必须坚决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和战略决策。”

他没有毛遂自荐,但话语中的自信与担当,已然清晰。他描绘的不仅是一个军事计划,更是一个关乎未来中国命运的战略蓝图。

会议结束后,张百川走出窑洞,延安的夜风让张百川的头脑格外清醒。他知道,今天的一席话,可能已经为自己和华东军区,设定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东北。

当然,在此之前,他必须先彻底稳固华东,打造出劲旅。而此刻,他想起张云逸、粟昱、谢福治、陈榘、肖桦他们发来的关于部队整训和下一步作战设想的电报,脚步不由得加快了几分。他需要尽快回去,将脑海中的战略构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