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窄门宽桥分水岭(2/2)
他对那些能将图纸上的线条变为实实在在零件的机器,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或许,是因为创造实物带来的成就感,远比游戏中虚拟的刀光剑影更踏实。
初来技校,文化基础薄弱的他同样吃力。机械制图课上,那些复杂的三视图让他头晕眼花;金属材料课上,各种钢材的牌号和特性更是难以记忆。
但这里的气氛与普通中学不同,更注重动手操作。
当别的同学还在纠结图纸时,王望祖已经凭着一种天生的手感和对空间的想象,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开动了那台数控车床。
在第一次独立操作数控车床加工一个简单螺栓时,王望祖紧张得手心冒汗。
他严格按照图纸设定参数,眼睛紧盯着旋转的毛坯料,听着车刀切削金属特有的嘶嘶声。
当工件完成,他用游标卡尺反复测量,尺寸完全符合公差要求。
那个下午,他把这个亮闪闪的螺栓放在掌心看了又看。班主任路过,拿起工件掂了掂,难得地评价了一句:“嗯,基本功还行。”
这句简单的认可,在他心里激起的波澜,远比游戏里爆出极品装备更持久、更温暖。
尽管那只是一个最简单的零件,精度也远未达标,但这是他亲手“创造”出来的。
班主任是个不苟言笑的中年老师,但手艺极好。
他拍了拍王望祖的肩膀,难得地说了句:“你小子,手还算稳,有点悟性。但这一行,心细如发比什么都重要,差一毫一厘,就是废品。”
王望祖用力点头。他想起哥哥说的“宽桥的桥墩要打稳”。在这里,每一个精准的尺寸,每一次规范的操作,就是打下最坚实的桥墩。
他不再去想遥远的未来,而是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车床和图纸上。这条路,是他自己选的,他必须走下去,走稳了。
夜晚,王石安在题海间隙,会收到王望祖托周明转达的简单口信:“哥,我今天车了个螺丝,还好,老师没说不行。”
王石安则会回一句:“加油!要注意安全!”
兄弟二人,一个在书山题海里攀登,一个在车床铁屑中摸索。
深夜,王石安合上习题集,望向窗外县城稀疏的灯火。他想起弟弟下巴上那道疤,心里一阵揪紧,但随即想起弟弟说“桥墩要打稳”时眼中的光,便又拿起笔。
而在职校宿舍,王望祖摩挲着那个螺栓,想起哥哥在煤油灯下教他认字的童年。
他不再觉得哥哥的世界遥不可及,因为他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建造通往未来的桥。
他们走在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却背负着同样的期望,朝着同一个光明的未来,并肩前行。
“窄门”与“宽桥”的分水岭已然出现,但他们的心,因共同的奋斗而靠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