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干岩生荣(1/2)
干热岩钻井平台的金属支架在正午阳光下烫得能煎鸡蛋时,林羽正蹲在井口防护栏旁测量岩芯温度。高温计的探针刺入灰白色花岗岩的瞬间,数字在238c处定格,烫得他赶紧缩回手——这是干热岩开发试验区项目办褚工圈定的“极端环境修复区”,要在这座深达3.2公里的钻井平台试种超耐热灵草,“当年开钻时,循环水刚接触井底就变成蒸汽,”他抚摸着井架上“井口温度245c”的红色警示标,“持续的干热辐射让周边半公里内连蜥蜴都绝迹,灵草要是能在保温管旁扎根,也算给地球的炽热心脏装个绿色防护罩。”风卷着砂砾打在防爆玻璃上,钻井液处理池的边缘,几株卷缩的骆驼刺正从混凝土裂缝中探出头,叶片被热风烤成焦褐色。
干热岩专家焦博士推着岩芯取样车走来,金刚石钻头刚从井内提出,表面就结着层暗黄色的热解物。检测屏上的岩石放射性活度跳至0.3μSv\/h,孔隙度仅2.1%:“超高温+低渗透性+辐射残留,”她用镊子夹起粒岩屑在酒精灯上灼烧,瞬间冒出青蓝色火焰,“得种能耐受100c地表温度+穿透坚硬岩层的灵草品种,就像老地质队员说的‘麻黄能抗晒,沙拐枣可穿石’。”林羽翻开帆布包里的《太初规则》,指尖划过“石有刚柔,草木能破”的批注,想起泽丰村用骆驼刺穿透砾石层的法子:“得搞‘破壁深植’,”他指着钻井平台的地质剖面图,“井口周边种穿刺型灵草破岩,输热管廊种匍匐品种导热,集热站周边种经济型品种固沙,就像给干热岩田编张立体渗透网。”
钻井队的工人们穿着隔热服来了。队长老邵拖着根磨损的钻杆,接箍处的丝扣已磨成圆钝状,“这些灵草得经得住炼狱考验,”他用液压钳在花岗岩露头处压出浅坑,“井底的干热岩比火山岩还硬,地表的昼夜温差能到50c,比戈壁滩的石头还倔强。”周边牧民们则在清理钻井废液池,防腐罐里的钻井液泛着刺鼻的油味:“要在不影响取热效率的前提下种植,”戴羊皮帽的大叔用ph试纸检测废液,“不能堵塞循环管道,就像焦博士说的‘植绿不阻热,穿岩不损井’。”
第一批灵草苗在井口保温管的混凝土支墩缝隙中栽种。林羽教大家用“爆破扩穴法”,用静态破碎剂将5厘米宽的缝扩至20厘米,底层铺30厘米厚的玄武岩碎石——这些碎石是钻井岩屑加工的,中层填铝矾土与羊粪的混合物,“这些铝矾土能反射红外辐射,”他往土中掺着纳米碳管粉末,“促进灵草根系分泌草酸,增强岩石穿透能力,就像给植物装钻头。”焦博士在旁用红外热像仪监测,屏幕上的红色高温区逐渐被绿色吞噬:“种植点选在地表温度60-80c的区域,”她标注着井眼编号,“既能让灵草存活,又能高效利用地热余热,就像给干热岩装绿色散热器。”
早饭在钻井平台的移动板房吃,不锈钢饭盒里的青稞粥飘着灵草碎,粗粮的粗粝裹着矿物的辛辣。老邵啃着馕饼说起2021年的井喷事故,高压干热气流裹挟着岩屑冲上百米高空,在平台铁板上熔出密密麻麻的小坑,“那时候就靠液氮喷枪降温,”他望着风蚀严重的井架,“现在种上灵草,哪怕只能降低五度地表温度,也算给巡检工省点防护服损耗。”林羽望着缝隙里舒展的灵草叶,叶片在热风里卷曲成筒状却不枯萎,突然觉得所谓“突破”,就是让坚硬的岩石与柔韧的草木、地球的内火与生命的韧性,在热辐射与蒸腾作用的角力里完成对话。
上午的种植遇到难题。钻井废液渗透区的土壤ph值低至3.8,灵草幼苗刚栽下就根系焦化,焦博士的离子色谱仪显示氟化物浓度达18g\/kg:“这是‘酸性热腐蚀区’,”她往土中撒着氢氧化镁颗粒,白色粉末在红壤里迅速板结,“得先形成碱性缓冲层,再种耐酸的灵草品种,就像给土壤披盔甲。”林羽想起泽丰村用草木灰改良酸土的法子,让牧民们运来梭梭柴灰与石灰石,按3:2比例混合成中和层:“这是老祖宗的‘以灰治酸’智慧,”他将混合物铺在废液池边缘,“梭梭灰的钾盐可中和酸,石灰石的碳酸钙能固定氟离子,搭档干活像给土壤装净化器。”
周边矿业公司的技术员们来了。锂矿厂的王工捧着块锂云母矿石,晶体表面的解理面泛着珍珠光泽,“我们的选矿废水处理站离这不远,”他指着远处的尾矿库,“2022年的《环境评估报告》记载‘周边土壤氟含量超标12倍’。”林羽接过王工递来的灵草苗,发现根部裹的陶粒里混着骨炭——是王工特意准备的,“实验室测试过,这草的根分泌物能螯合氟离子,”他推了推防尘眼镜,“林先生要是不嫌弃,我们矿上认养输热管廊,每天派装载机清理落石。”很快,地质队、修路队都来了,有人带来防爆种植盆,有人要在钻机场区种灵草,平台的调度室门口排起了长队。
中午的日头晒得隔热服发烫时,焦博士的检测仪传来好消息。经过中和处理的废液区,土壤ph值回升至5.6,灵草幼苗的焦根处冒出乳白色新须,“你看,”她展示扫描电镜下的根毛结构,“这些灵草的根毛能分泌有机酸,把氟化物转化成难溶的氟铝酸盐,就像给毒物装保险柜。”褚工扛着段报废的隔热管走来,管内壁的陶瓷涂层如鱼鳞般剥落,“项目部要把旧地质实验室改造成‘干热岩生态馆’,”他用钢丝刷清理管内的结垢,“馆长想请你在馆内做灵草穿岩演示,既当展品又能科普,就像给地球深部做自然解说。”
午休的空闲,林羽跟着老邵沿井场巡查。连续油管作业机的钢缆在滑轮上摩擦出火星,储热罐的压力表指针在12pa处微微颤抖,固井水泥车的轰鸣声混着灵草的清香,形成奇特的工业气息。“北边的废弃探井有处地热异常点,”老邵扳开锈蚀的井盖,“地表温度常年稳定在75c,适合种喜热的灵草。”走过岩屑堆放场,花岗岩碎块的缝隙里长出丛沙冬青,深褐色的叶片在烈日下卷成细筒,“这草能预报井喷,”老邵掐断根枝条,“茎秆流胶就说明地下压力异常,比测井仪还灵敏。”
下午的种植转向集热站屋顶。林羽教大家用“立体储热法”,在彩钢瓦表面铺设铝制种植槽,槽内填着膨胀蛭石与火山灰,种上景天科耐热灵草,“这些蛭石能储存地热余热,”他往基质里掺着相变材料,“夜间释放热量保温,就像给屋顶装恒温垫。”焦博士用热流计检测,数据显示有灵草覆盖的区域比裸露处隔热效率提升40%:“这叫‘生态隔热’,”她对比能耗曲线,“能让集热站的空调负荷降低25%,比加装保温层省钱。”
地质大学的师生们扛着钻机来了。他们要在井场做“温度梯度-根系穿透力”对照实验,井口10米内的灵草主根能穿透3厘米厚的页岩,根尖细胞的纤维素酶活性比常温环境高3倍。“这些数据要发表在《地球科学》期刊,”戴安全帽的教授调试着岩石力学仪,“标题就叫‘药用植物对干热岩区岩石裂隙的改造作用’,让更多人知道生命的破岩之力。”林羽看着研究生们给灵草根系安装微型传感器,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坚硬的岩石注入生命的裂隙。
傍晚的沙尘暴突袭井场时,林羽和工人们忙着加固种植槽的防风网,焦博士则监测着大气颗粒物浓度,沙粒打在防爆玻璃上的声音如鼓点,灵草的叶片在狂风中反倒更显坚韧。“你看这固沙效果多明显,”老邵抹着脸上的沙尘笑,“以前风沙能埋到脚踝,现在种了灵草,地表粗糙度增加三倍,比防沙障管用。”沙幕中,钻井平台的探照灯透过沙尘,在灵草叶上投下流动的光斑,像无数跳动的地热点。
牧民帐篷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炖羊肉。灵草用的是耐热型品种,炖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矿物香,“这草得用雪水焯三遍,”掌勺的阿妈说,“老辈人传下来的法子,能去‘燥气’,这叫‘以草降火’。”焦博士从保温箱里拿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周边土壤的氟化物浓度降至1.2g\/kg:“达到农用地标准了,”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三个月,就能在退化草场种苜蓿,给牧民增加饲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