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规则道书 > 第158章 格物致知

第158章 格物致知(2/2)

目录

午时?格物枢纽当顶,六艺圆融

日头正中时,格物枢纽石的“格物致知”四字被阳光镀成赤金。石缝间的格物草结着六色果实,叶片在强光下微微卷曲,与四周六艺坛石形成等边六边形——这是《大学》记载的“格物之道”,每日此时,枢纽石恰在天顶,六艺坛的影子在坛心交叠成完整的技艺图,显“艺气贯地”之象。

孟先生将六艺坛石上的水同时倒入枢纽石的凹处,六色水在凹里旋转,很快交融成清澈的透明,“这便是‘六艺合一’,”他指着旋转的水,“六艺非孤立,乃技艺相属,格物中则显全体。”艺婶端来六样膳食,礼坛放俎豆,乐坛放笙簧形糕点,射坛放箭杆形面食,御坛放车马形馔,书坛放笔墨形点心,数坛放算筹形甜品,众人取食时,自然地按技艺次第选择,没人刻意安排,却吃得各安其分。

林羽拿起一块笙簧形糕点,清甜的滋味带着乐坛的和;再拿起一根箭杆形面食,坚实的口感含着射坛的刚,突然懂了“六艺相济”的真意——不是消灭技艺差异,而是在差异中找到融通的格物之道,就像饮食的甘脆、草木的柔刚、艺气的文武,都是在格物枢纽的调和中维持着整体的圆融,就像这坛心交融的水,失去了原有的颜色,却彰显着技艺的本质。

未时?小学艺坛初现,蒙养之气笃

日头偏向西南时,小学艺坛的“洒扫应对”四字在树荫里显得质朴。石上的字迹嵌着黄玉,在微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石缝间的蒙草结着细小的果实,与周边的藤蔓连成“蒙”字,蜜蜂在花丛中穿梭,爬行的路径与《小学》“洒扫、应对、进退”的篇章脉络相合——“这是‘蒙气养正’,”孟先生指着飘散的花粉,“此刻小学艺坛的艺气最厚,植物的萌发率是巳时的两倍。”仲数用计数器测量,蒙草的新芽数量比清晨多了十个,“《三字经》里说‘小学终,至四书’,”他指着数据,“就像筑基固本,小学气也在培育根基。”

孩童们在坛边习礼,小学艺坛的蒙草旁的孩子们正练习洒水扫地,与大学艺坛的大学草形成鲜明对比。“蒙时习礼,得恭敬足,”执教的塾师说,“大时穷理,得思辨盛,艺位错了,教育就易偏。”林羽望着那些认真的身影,突然觉得所谓“六艺”,不过是先贤给童蒙定的根基,践行则正,违逆则邪。远处传来孩童的诵读声,与坛边的蝉鸣形成和谐的午后曲,让人想起“小学功夫始洒扫,蒙养之基自此立”的诗句。

申时?大学艺坛西斜,穷理之气彰

日头西斜时,大学艺坛的“格物致知”四字在霞光里显得明丽。石缝间的大学草连成一片,叶片舒展如书页,与周边的礼草、数草连成和谐的图案,每种草木的生长态势都与对应的大学之道相合——“这是‘理气象彰’,”孟先生指着各草的形态,“大学草如致知,礼草似诚意,数草若正心,各随其道。”仲数用格物仪测量,大学草的舒展度比蒙草高了十五个百分点,“《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指着仪器,“就像登堂入室,大学气也在彰显真理。”

学子们在坛边论道,大学艺坛的大学草旁的学子们正探讨义理,动作与对应的格物之道完全合拍。“申时论道,得思辨足,”主讲的学长说,“酉时力行,得实践明,艺位错了,学问就易虚。”林羽望着那些专注的身影,突然觉得所谓“格物”,不过是让众生各随其技艺——论道借大学坛的思辨得以深入,力行借实践坛的实践得以证成,差异的特质在各自的艺坛里得到彰显,却又在整个六艺坛的气场里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学问的图景。

酉时?实践艺坛东升,笃行之气肃

夕阳西下时,实践艺坛的“知行合一”四字被霞光染成金红。各石上的字迹与草木在霞光中连成一体,孝亲的实践、睦邻的行动、治事的能力在坛心交汇成圆——“这是‘实践气行’,”孟先生指着渐浓的暮色,“此刻实践艺坛的艺气完全调和,众生的行动力是巳时的两倍。”仲数用行动力仪测量,坛内的人们实践度比巳时高了二十个百分点,“《中庸》里说‘酉时行合,知行不二’,”他指着仪器,“就像言行相随,实践气也在成就事功。”

学子们在坛边实践礼俗,实践艺坛的供品摆放与实践内容完全对应,孝亲位放甘旨,睦邻位放馈赠,治事位放工具,“酉时力行,得笃实足,”实践的学子说,“各艺供品合其事,方能成就德行。”林羽望着那些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所谓“六艺”,不过是先贤给学问定的准则,践行则成,违逆则废。远处传来钟鼓声,与坛边的劳作声形成和谐的黄昏曲,让人想起“实践艺坛酉时合,知行合一功业成”的诗句。

戌时?天地艺坛当空,天人合艺

夜幕初垂时,天地艺坛的“天人共艺”四字在暮色里显得庄严。石缝间的天地草结着众色果实,与周边的六艺坛草木连成一片,守夜的萤火虫在坛边飞舞,闪光的频率与《周易》“制器尚象”的造物频率相合——“这是‘艺合天地’,”孟先生指着渐暗的天空,“此刻天地艺坛的艺气统领诸坛,众生的技艺觉悟度达到顶峰。”仲数用觉悟仪测量,坛内的人们创见度比酉时高了五个百分点,“《考工记》里说‘戌时天合,艺法自然’,”他指着仪器,“就像规矩取法天地,天地气也在成就技艺。”

工匠们在坛边造物,天地艺坛的供品摆放与天地法则完全对应,圆器法天,方器法地,曲器法水,直器法木,“戌时造物,得法自然,”主造的工匠说,“器物合其道,方能传之久远。”林羽望着那些精美的器物,突然觉得所谓“格物”,不过是让众生各随其技艺——造物借天地坛的法则得以精妙,修身借各艺坛的技艺得以成就,差异的特质在各自的艺坛里得到彰显,却又在整个六艺坛的气场里相互圆融,共同构成夜的安宁。

亥时?诸艺归位,技艺归元

万籁俱寂时,林羽坐在中央的格物枢纽石上,六艺坛与诸艺坛的轮廓在月光里清晰可辨。各石上的草木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叶片的摆动频率与对应的技艺变化相合——礼坛的礼草层叶分明,乐坛的乐草向中央倾斜,射坛的射草则笔直挺立,天地艺坛的天地草环绕四周,形成完整的技艺气场。

孟先生走来,将各坛的露水混合在一起,倒入坛心的泮水泉,“这叫‘技艺归元’,”他指着泛起涟漪的泉水,“就像艺法自然,艺气也在流转后回归本源。”林羽望着那潭泉水,水面倒映着满天星斗,与诸艺坛的排列完全对应,突然懂了“六艺修身致用,格物致知”的真意——不是要消除技艺的差异,而是在差异中感受格物融通的妙处,就像这六艺坛的存在,不是要证明技艺的对立,而是要彰显对立中那永恒的致知之道。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