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规则道书 > 第168章 非遗扎根

第168章 非遗扎根(2/2)

目录

日头正中,后山的五位农户来到工坊,签订“原料种植合作协议”。赵阿公给种竹的农户递上竹苗和“楠竹种植手册”,手册上印着竹草的纹路,写着“三年成竹,五年成林”;王阿公给种茶的农户递上茶苗和“老茶树养护手册”,手册上印着茶草的纹路,写着“春采芽,夏修枝”;张阿婆给养蚕的农户递上蚕种和“蚕丝培育手册”,手册上印着丝草的纹路,写着“温湿度,要记牢”——“这是‘手艺带农户,工农一起富’,”赵阿公握着农户的手,“你们种出好原料,我们做出好手艺,大家一起赚钱。”

农户们也很高兴:种竹的李大叔说,后山的荒地终于能派上用场;种茶的王大婶说,再也不用愁茶叶卖不出去;养蚕的刘小哥说,能跟着学新技术,心里踏实。林羽帮忙登记合作信息,发现每个农户都留了联系方式,还加了“原料交流群”,“这是‘长期合作,互相帮衬’,”他看着登记表,“工坊有了稳定原料,农户有了稳定收入,多好。”

签约后,工匠们和农户一起在工坊后院开辟“试验田”,种下竹苗、茶苗、蚕桑。六艺的草木种子撒在田边,很快冒出嫩芽,嫩芽的纹路竟与作物的纹路相连,“这是‘草木认共生’,”郑阿公看着嫩芽,“说明我们和农户能长久合作,一起把日子过好。”林羽望着试验田,突然明白“工农共生非易事,手艺带富惠乡邻”的真意——非遗扎根从不在孤立的发展里,而藏在合作的协议、手册的指导、试验田的希望里,藏在每个为乡村振兴助力的瞬间。

未时?线上直播,文创热销

日头偏向西南,工坊的“线上直播卖端午文创”正式开始。阿竹、阿银等少年传承人当主播,赵阿公、孙阿婆等老匠人当“嘉宾”:阿竹演示竹编香囊的制作,赵阿公讲解竹纹的寓意;阿银演示银饰香囊扣的打造,孙阿婆讲解银饰的历史;阿木演示木雕粽子模的雕刻,郑阿公讲解木雕的技法——“这是‘老匠人讲故事,年轻人卖产品’,”林羽在一旁帮忙控场,“老的懂文化,年轻的懂直播,正好互补。”

直播间里很热闹,网友们纷纷留言:有的问香囊能不能定制,有的问粽子模能不能刻字,有的问端午茶有没有礼盒装。少年们一一解答,老匠人偶尔补充:赵阿公说定制香囊要等三天,孙阿婆说刻字要加专属纹样,王阿公说端午茶礼盒有六艺包装。直播不到一小时,端午文创就卖了两百多套,“这是‘线上传艺,线下卖货’,”阿竹看着订单,“比我们预想的还火!”

突然,直播间的网络卡顿,阿银立刻拿出手机开热点,阿陶帮忙调整镜头,很快恢复正常。网友们纷纷点赞:“主播很专业,老匠人很亲切!”林羽看着忙碌的少年们,突然懂得“线上直播非易事,新老配合销量高”的道理——非遗扎根从不在传统的销售里,而藏在直播的互动、老匠人的故事、少年的应变里,藏在每个为手艺造血的瞬间。

申时?博物馆洽谈,跨界展艺

日头西斜,市博物馆的李馆长来到工坊,洽谈“六艺非遗展”的合作。会议室的桌上摊着博物馆的展览计划:想在暑期办“市井非遗——六艺的故事”特展,分“原料、技艺、文创、传承”四个展区,还想让工匠们现场演示技艺,让游客体验——“这是‘博物馆搭台,工匠们唱戏’,”李馆长指着计划,“让更多人通过博物馆了解六艺,爱上六艺。”

工匠们很兴奋:赵阿公说要带老竹坡的楠竹去展览,讲“寻竹”的故事;孙阿婆说要带阿银做的“六艺银饰”,讲“传艺”的故事;郑阿公说要带“六巷起源”的木雕,讲“融史”的故事;李阿公说要带陶绣茶具,讲“文创”的故事;张阿婆说要带刺绣彩绳,讲“应节”的故事;王阿公说要带端午茶,讲“共生”的故事——“这是‘把六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郑阿公摸着木雕,“让大家知道,我们的手艺不只是干活,还有文化。”

林羽帮忙整理展览清单,每个展品都配了“故事卡”:竹编香囊配“寻竹记”,银饰扣配“传艺记”,木雕模配“融史记”。清单旁的草木叶片泛着光,仿佛在为展览助力。林羽望着清单,突然懂得“博物馆合作非易事,跨界展艺传文化”的道理——非遗扎根从不在局限的市井里,而藏在博物馆的平台、展品的故事、工匠的热情里,藏在每个为手艺拓界的瞬间。

酉时?社团成立,少年当家

日头沉入西山,工坊的“少年非遗社团”正式成立。六个少年传承人当负责人:阿竹当竹编组组长,阿银当银饰组组长,阿木当木雕组组长,阿陶当陶瓷组组长,阿绣当刺绣组组长,阿茶当制茶组组长。社团的章程贴在“技艺枢纽台”上,章程旁压着六艺的草木叶片,叶片的纹路与章程的字迹相连,“这是‘草木认社团’,”赵阿公看着章程,“以后社团的事,就靠你们年轻人当家了,我们老的当顾问。”

少年们纷纷表决心:阿竹说要每周组织一次“技艺交流”,阿银说要每月办一次“迷你展览”,阿木说要每季度搞一次“公益活动”,比如给养老院做手作。林羽帮忙制定活动计划,发现每个计划都很具体:下周交流竹编香囊的技法,下月展览端午文创的样品,下季度给养老院做木牌和绣帕——“这是‘少年当家,传承有望’,”林羽看着计划,“比我们老的想的还周到。”

社团成立仪式结束后,少年们留在工坊排练“六艺小剧场”,准备在博物馆展览时表演:阿竹演寻竹的赵阿公,阿银演传艺的孙阿婆,阿木演编教材的郑阿公,用情景剧讲六艺的故事。林羽望着排练的场景,突然懂得“少年当家非易事,自主传承更长久”的道理——非遗扎根从不在老匠人的包办里,而藏在社团的成立、计划的制定、剧场的排练里,藏在每个为手艺赋权的瞬间。

戌时?问题复盘,优化前行

夜幕刚降,工坊的“月度复盘会”开始。工匠们和少年传承人围坐在一起,总结本月的问题:端午文创的包装不够环保,线上直播的售后响应太慢,校园课程的教材不够细致。大家纷纷提建议:赵阿公说包装用竹编和棉麻,代替塑料;孙阿婆说售后建“专属客服群”,及时回复;郑阿公说教材加“步骤视频”,方便孩子自学——“这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赵阿公看着复盘表,“工坊要进步,就得不断改不足。”

林羽帮忙整理优化方案:环保包装找合作的农户做棉麻布袋,售后客服由少年社团的成员轮流担任,教材视频由阿陶负责拍摄。方案旁的草木叶片泛着光,仿佛在为优化方案点赞。“这是‘优化无止境,进步不停步’,”孙阿婆看着方案,“当年我娘常说,手艺要越做越好,日子要越过越顺。”

复盘会结束后,少年们留下来拍摄教材视频:阿陶负责拍,阿竹负责演示,阿银负责讲解,分工明确,效率很高。林羽望着拍摄的场景,突然懂得“复盘优化非易事,持续改进方长久”的道理——非遗扎根从不在一成不变里,而藏在问题的发现、方案的优化、少年的行动里,藏在每个为手艺提质的瞬间。

亥时?月色下的传承,匠心永续

万籁俱寂,工坊的灯光渐渐暗下来,只有“技艺枢纽台”旁还亮着一盏灯。赵阿公、孙阿婆、郑阿公、李阿公、张阿婆、王阿公坐在竹藤椅上,看着少年们在试验田边浇水:阿竹给竹苗松土,阿茶给茶苗施肥,阿绣给蚕桑除草,月光洒在他们身上,像披了一层银纱。“这就是传承啊,”赵阿公轻声说,“我们老的把根扎下,他们年轻的让芽长高,手艺就能传下去了。”

少年们浇完水,围坐在老匠人身边,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赵阿公讲当年找竹遇到的暴雨,孙阿婆讲当年传艺被质疑的委屈,郑阿公讲当年编教材的辛苦——“这些故事,你们要记在心里,”孙阿婆摸着阿银的头,“以后遇到难事儿,想想我们当年怎么过来的,就有劲儿了。”

林羽站在工坊门口,望着月色下的试验田:竹苗挺拔,茶苗翠绿,蚕桑茁壮;望着月色下的少年与老匠人:笑声清脆,话语温暖,眼神坚定。六艺的草木叶片在门边轻轻摇曳,露水落在叶片上,映出工坊的灯火,映出试验田的绿意,映出传承的希望。他突然明白“匠心永续非易事,薪火相传是归途”的真意——非遗扎根不在华丽的工坊里,而在原料的守护、传承的突破、合作的共赢里,在老匠人的坚守、少年的成长、众人的齐心的里,藏在每个为手艺付出的平凡瞬间。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林羽离开工坊。竹编坊的竹草种子在他的衣褶里发芽,叶片上的露水,映着一个原料稳固、传承有序、合作共赢的市井人间,映着一个非遗扎根、匠心永续的美好未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