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规则道书 > 第176章 迈向国际

第176章 迈向国际(2/2)

目录

文旅线路试运营当天,就有50名游客报名。体验结束后,不少游客在数字平台留言:“第一次编竹编,虽然丑,但很有意义!”“傣锦纹样太漂亮了,买了挂毯当伴手礼。”阿竹看着留言,兴奋地给赵阿公报喜:“昆明分中心的文旅合作成了!以后要多开发这样的线路,让更多人来体验非遗。”林羽望着游客的笑脸,突然懂得“文旅合作非易事,地域融合显特色”的道理——非遗生活化的路径,藏在体验的设计、文化的讲解、消费的转化里,藏在每个为地域特色赋能的瞬间。

未时?国际询价,萌芽初现

联盟总部的办公室里,林羽接到一个来自海外华人商会的电话:“我们在欧洲有10家华人礼品店,想引进六艺非遗文创,比如竹编皮影灯、银饰苏绣盒,请问能不能供货?有没有英文的产品介绍和认证报告?”

林羽立刻联系各分中心:西安分中心确认皮影灯可批量生产,需15天备货;苏州分中心能提供银饰的英文检测报告(高校已协助翻译);还让设计团队加急制作英文产品手册,突出“非遗认证”“传统技艺”“环保材料”三大卖点。“这是我们第一次接到国际订单,一定要重视,”林羽对赵阿公说,“不仅要保证产品质量,还要做好服务,为以后的国际合作打基础。”

赵阿公建议让李教授帮忙审核英文资料:“高校懂国际标准,别在翻译或认证上出问题,”他还让阿竹拍一段竹编皮影灯的英文介绍视频,“让海外客户直观看到产品制作过程,更放心。”傍晚时分,林羽将英文手册、检测报告、介绍视频发给华人商会,对方回复:“资料很专业,先订500件试销,后续会根据销量加单。”林羽握着电话,突然懂得“国际询价非易事,萌芽初现拓全球”的道理——非遗国际化的起点,藏在专业的资料、优质的产品、耐心的服务里,藏在每个为全球传播铺路的瞬间。

申时?少年课堂,创新吸睛

“少年非遗课堂”线上直播准时开播,阿银担任主播,今天教观众做“迷你银饰书签”。他先展示孙阿婆传下来的银草叶片:“大家看,这草能帮我们判断银料纯度,泛绿光就是999纯银,”接着,用迷你焊枪演示焊接,“新手可以先调750c,不容易焊坏,”还时不时穿插自己学焊接时的糗事,“我刚开始焊坏了10多片银片,阿婆说‘慢慢来,手艺是练出来的’。”

林羽在后台监控数据:开播20分钟,观看人数突破1万,互动弹幕刷屏:“银草太神奇了!”“阿银老师讲得好详细,我也想试试!”“能不能多教几种银饰?”阿银看到弹幕,立刻调整内容:“大家想要学什么,在评论区打出来,我们下次安排!”还发起“连麦挑战”,让观众展示自己的手作,他现场指导,“这位同学的书签焊得不错,就是边缘有点毛躁,用细砂纸磨一下就好了。”

直播结束时,观看人数达3万,新增平台粉丝5000人,还有不少观众下单购买银饰入门套装。阿银兴奋地说:“比上次好多了!原来多和观众互动,大家更愿意看。”林羽望着后台数据,突然懂得“少年课堂非易事,创新吸睛聚人气”的道理——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关键,藏在主播的热情、内容的互动、观众的参与里,藏在每个为年轻群体定制的瞬间。

酉时?高校开课,实践育人

省城美院的“六艺非遗实践课”正式开课,赵阿公作为特邀讲师,教学生编竹编小筐。他先让学生用验艺草辨别藤丝:“你们看,这片草泛绿,说明这根藤丝合格,能编;这片草泛红,就是太细了,容易断,”接着,手把手教编织步骤,“每根藤丝都要对齐,像这样……”

学生们听得认真,有的用手机拍步骤,有的做笔记,还有的提出疑问:“赵阿公,为什么一定要用0.5的藤丝?粗一点不行吗?”赵阿公笑着解释:“粗一点虽然结实,但编出来的筐不精致,非遗既要实用,还要好看,这就是标准的意义。”

李教授则在另一间教室教“非遗市场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竹编皮影灯如何卖得更好”。有的小组建议“和文旅景点合作”,有的提出“做定制款,刻上游客名字”,还有的想“拍短视频,讲皮影灯的故事”。林羽帮忙点评:“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其实这些我们已经在做了,比如西安分中心的皮影灯已经进了文旅店,还能定制纹样,”他拿出订单数据,“你们看,定制款的销量比普通款高40%,说明个性化很重要。”望着学生们积极的模样,林羽突然懂得“高校开课非易事,实践育人结硕果”的道理——非遗人才培养的核心,藏在老匠人的示范、教授的引导、学生的思考里,藏在每个为实践赋能的瞬间。

戌时?订单复盘,优化供应链

联盟核心团队召开“月度订单复盘会”,数据显示:博览会后一个月,文创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其中竹编皮影灯占40%,银饰苏绣盒占30%,陶瓷广绣茶具占20%,竹编傣锦挂毯占10%;国际试订单500件已发货,海外反馈良好,华人商会计划下月加订1000件。“亮点是国际订单突破,不足是部分原料供货周期长,比如傣锦丝线要7天,影响生产效率,”陈师傅总结。

大家纷纷提优化方案:武汉枢纽与昆明傣锦丝线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提前备货,将供货周期缩短至3天;西安分中心增加藤丝库存,确保能应对突发大订单;还计划在广州分中心建“陶瓷原料储备库”,减少对杭州分中心的依赖。“供应链要提前布局,不能等订单来了才找原料,”老周说,“还要考虑国际订单的物流,比如和货代合作,确保产品能按时送达海外。”

林羽帮忙整理优化方案,明确每个措施的责任人与时间节点:老周负责与供应商签约,阿竹负责西安分中心的库存调整,阿瓷负责广州原料库的筹建。“复盘的目的是让供应链更稳、效率更高,”林羽说,“这样才能接住更多订单,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望着会议纪要,林羽突然懂得“订单复盘非易事,优化供应链保增长”的道理——非遗产业化的保障,藏在数据的分析、方案的制定、责任的明确里,藏在每个为效率提升努力的瞬间。

亥时?国际连线,展望未来

联盟总部与海外华人商会的线上连线会议在深夜举行,商会代表展示了六艺文创在欧洲礼品店的陈列:竹编皮影灯放在橱窗c位,银饰苏绣盒摆在显眼货架,旁边还放着英文产品手册和验艺草样品。“当地消费者很喜欢,尤其是年轻人,觉得既特别又有文化内涵,”代表说,“我们计划明年在欧洲办‘六艺非遗小展’,邀请你们派传承人现场演示技艺。”

赵阿公、孙阿婆等老匠人,阿竹、阿银等少年传承人都参加了会议。阿竹主动提出:“我可以去演示竹编,还能教当地观众编迷你竹筐;阿银可以演示银饰制作,用AR动画展示传承故事。”李教授则表示:“高校可以协助做英文的技艺讲解资料,还能派学生帮忙翻译。”

连线结束后,大家围坐在“六艺非遗全国地图”旁,望着地图上新增的“国际合作”标记,兴奋地讨论未来:计划明年参加“国际非遗博览会”,将六艺非遗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开发“国际版数字平台”,支持多语言,让海外观众也能学非遗、买文创;还想和海外高校合作,开展“非遗跨文化交流”项目。“没想到我们六巷的老手艺,有一天能走出国门,”孙阿婆感慨,“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年轻人,敢想敢做。”

林羽站在一旁,手里握着一片联盟草,草叶映出未来的场景:六艺传承人在国际舞台上演示技艺,海外观众排队体验竹编、银饰,国际版数字平台用户突破百万,六艺非遗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他突然明白“国际连线非易事,展望未来向全球”的真意——非遗国际化的未来,藏在老匠人的期盼、少年的勇气、联盟的协作里,藏在每个为文化传播付出的瞬间。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林羽离开展馆。衣褶里的竹草种子发了新芽,叶片上的露水,映着国际订单的喜悦,也映着六艺非遗迈向全球的壮阔未来——只要匠心不灭,薪火永续,老手艺就能跨越国界,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