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传薪续章(2/2)
有位来自省城的文创店主,当场和联盟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每月要500件融艺作品,涵盖竹编、银饰、剪纸、泥塑,按省域标准生产,”店主说,“现在消费者就喜欢这种有地方特色、有标准保障的非遗文创,比普通工艺品好卖多了。”林羽忙着统计订单,截至午时,创艺周的销售额已突破8万元,定制订单达300个,远超预期。
午时半,传承人们聚在一起吃午饭,讨论如何应对订单高峰。王师傅提议:“邻县负责剪纸和竹编框架,六巷负责藤丝和银饰,临市负责泥塑,按省域标准分工生产,再统一发货,”张师傅点头:“这样效率高,还能保证质量,不会耽误订单。”赵阿公望着热闹的展区,笑着说:“省域协作的好处就是‘人多力量大’,以前一个地方做不了这么大的订单,现在大家一起上,轻松就能搞定,”林羽突然懂得“融艺热销非易事,订单盈门显价值”的道理——非遗省域协同的市场潜力,藏在作品的创新、标准的保障、分工的明确里,藏在每个为产业落地铺路的瞬间。
未时?匠人互训,技艺互通
邻县银饰工坊里,孙阿婆正在给邻县的传承人教“银草检测法”。她拿出不同纯度的银片,把银草贴在上面:“925‰的泛深绿,900‰的泛浅绿,800‰的泛黄,大家记清楚,以后买银料、做银饰,用这个方法一测就知道纯度,”传承人们跟着学,李师傅当场测了自己常用的银料,“以前总担心买的银料不纯,现在有了银草,心里踏实多了。”
隔壁的剪纸工坊里,王师傅教六巷的村民剪“竹草纹剪纸”。他握着李大叔的手,教他如何控制剪刀力度:“剪草叶的时候,手腕要稳,慢慢走,不能急,”李大叔练了几次,终于剪出了连贯的竹草纹,开心地说:“以前觉得剪纸难,跟着王师傅学,才知道只要掌握技巧,也能剪得好,以后编年礼的时候,我也能给竹编嵌剪纸了。”
未时末,互训结束,传承人们都掌握了至少一项新技艺:六巷的人学会了剪纸,邻县的人学会了银草检测,临市的人学会了竹编基础。大家还交换了技艺笔记,约定以后定期线上互训,分享经验。林羽望着互训的成果,突然懂得“匠人互训非易事,技艺互通促提升”的道理——非遗省域协同的深度,藏在技艺的分享、耐心的指导、笔记的交换里,藏在每个为传承人成长铺路的瞬间。
申时?创艺复盘,经验共享
创艺周的临时办公室里,联盟团队、省域传承人召开首日复盘会。数据显示:首日接待游客2500人次,销售额8万元,订单300个,传承人满意度98%。亮点是融艺作品受欢迎、标准落地顺利、互训效果好;不足是部分传承人对标准不熟悉,融艺作品的包装不够统一,线上订单处理较慢。
大家提改进方案:第二天加设“标准答疑岗”,由赵阿公、孙阿婆负责解答疑问;统一融艺作品的包装,用竹草编的纸盒,贴“省域非遗融艺”标签;加派人员处理线上订单,保证24小时内回复。王师傅还建议:“创艺周结束后,要把优秀融艺作品拍成照片,放进省域非遗资源库,供大家参考,”张师傅补充:“还要整理互训视频,上传到数字平台,方便传承人随时学习。”
林羽整理复盘报告,明确责任人与时间节点:阿竹负责标准答疑岗,林羽负责统一包装,阿银负责线上订单,高校团队负责整理作品和视频。“创艺周不仅是展示,更是学习和改进的机会,”林羽说,赵阿公点头:“下次在临市办创艺周,咱们就能做得更好。”望着报告上的改进项,突然懂得“创艺复盘非易事,经验共享促提升”的道理——非遗省域协同的进步性,藏在数据的分析、问题的正视、方案的执行里,藏在每个为后续活动铺路的瞬间。
酉时?少年成果,校馆共建
邻县小学的非遗展厅里,“省域少年非遗联盟成果展”正在举行。两校学生的融合作品整齐排列:小雨和小美合作的“竹编剪纸灯笼”、小明和邻县学生合作的“银草纹书签+泥塑底座”、还有学生们集体创作的“省域非遗全景图”(用竹编、剪纸、泥塑、银饰拼贴而成),展厅里还播放着学生们互训的视频,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家长。
邻县小学的校长和六巷小学的校长当场签订“校馆共建协议”:两校将共同建设“省域少年非遗展馆”,定期更新学生作品,还会邀请省域传承人来上课,“让孩子们能长期接触省域非遗,不仅学六巷的竹编、银饰,还能学邻县的剪纸、临市的泥塑,”校长说,省文旅局的代表也表示会提供经费支持,让展馆成为“省域少年非遗传承基地”。
酉时末,成果展结束,学生们收到了“省域少年非遗传承人”证书。小雨拿着证书,激动地说:“以后要带更多同学加入联盟,做更多融艺作品,把省域非遗传得更远,”小明补充:“还要去临市的小学交流,让更多小朋友喜欢非遗。”林羽望着满厅的学生作品,突然懂得“少年成果非易事,校馆共建固传承”的道理——非遗省域代际传承的根基,藏在作品的展示、协议的签订、证书的激励里,藏在每个为少年成长铺路的瞬间。
戌时?产业升级,村民增收
六巷楠竹加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加工按省域标准生产的藤丝。李大叔负责验艺草检测,每批藤丝都要抽样检测,确保泛绿合格:“现在藤丝不仅供六巷用,还卖给邻县、临市的传承人,订单比以前多了一倍,加工厂也扩招了10个村民,”他指着新入职的村民,“都是村里的年轻人,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学手艺。”
电商工作室里,阿银正在处理省域创艺周带来的订单。“邻县的剪纸传承人订了500公斤藤丝,临市的泥塑传承人订了200套银饰配件,”阿银说,“这些订单都是按省域标准生产的,不用再担心规格不匹配,发货也快。”林羽则忙着对接物流,和县城的快递公司签订了“省域非遗专线”协议,确保原料和成品能快速送达各市县。
戌时半,加工厂的月度分红表出来了,参与生产的村民每户比上月多赚了1500元。新入职的村民小王拿着工资,笑着说:“没想到在家做非遗也能赚这么多,以后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李大叔点头:“这就是省域协作的好处,订单多了,大家收入也多了,村里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林羽望着加工厂的灯火,突然懂得“产业升级非易事,村民增收促振兴”的道理——非遗省域协同的民生价值,藏在订单的增长、工厂的扩招、收入的提升里,藏在每个为乡村振兴铺路的瞬间。
亥时?规划深化,省域共荣
六巷工坊的“技艺枢纽台”旁,联盟核心团队、省域传承人代表围坐在一起,深化明年的省域规划。赵阿公说:“要把省域创艺周办成‘四季品牌’,春夏秋冬各办一场,分别在邻县、临市、省城、六巷,覆盖全省主要市县;还要申请‘省级非遗协同示范项目’,争取更多政策和经费支持,”王师傅补充:“要完善省域非遗资源库,把所有传承人的技艺档案、融艺作品、标准手册都放进去,实现资源共享。”
孙阿婆提议:“要搞‘省域非遗巡展’,把创艺周的优秀作品送到全省的景区、商场、学校,让更多人看到省域非遗的魅力;还要培训‘省域非遗指导员’,每个市县培养10名,负责标准推广和技艺指导,”张师傅点头:“少年联盟要扩到10所小学,明年举办‘省域少年非遗大赛’,让孩子们有更多展示的机会。”
林羽总结规划的核心目标:全年创艺周4场、巡展10场、资源库收录技艺档案50份、少年联盟覆盖学校10所、培训指导员100名、带动省域非遗相关就业500人。“还要建立‘省域非遗订单中心’,统一对接国内外订单,再按标准分给各市县生产,形成‘订单-生产-物流-售后’的完整闭环,”林羽说。
亥时末,规划图绘制完成,上面标满了省域各地的节点:邻县的剪纸基地、临市的泥塑基地、省城的展示中心、六巷的原料枢纽。大家望着规划图,仿佛看到了明年全省非遗协同的热闹场景:传承人们跨市协作,学生们跨校交流,订单从省城发往各地,非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林羽摸了摸衣褶里的竹草,叶片上还带着邻县红纸的气息,映着工坊的灯光,也映着非遗省域共荣的壮阔未来——只要守住标准的底线、协作的初心、传承的热情,六艺非遗就能从六巷的根系,生长成覆盖全省的“非遗森林”,让“省域协同、非遗共荣”的梦想,在每一次创艺、每一次互训、每一次少年传艺里,慢慢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