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规则道书 > 第208章 研学少年

第208章 研学少年(1/2)

目录

子时?坦桑育苗,防涝适配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郊外的六巷非遗帮扶基地筹备现场,李大叔正通过卫星视频,指导当地传承人卡鲁玛筛选楠竹育苗土。屏幕上,坦桑尼亚的雨季刚过,土壤泛着湿润的深褐色,卡鲁玛手持验艺草,将其埋入土壤8厘米——12分钟后草叶泛深绿,李大叔眉头微蹙:“这土湿度太高(25%),得掺竹炭和河沙改良,不然竹苗容易烂根,”他边说边展示六巷的防涝育苗方案,“每畦苗床要挖10厘米深的排水沟,用0.3藤丝编滤网铺在沟底,防泥土堵塞,验艺草测土壤湿度降至18%才能下苗。”

林羽在旁传输“坦桑尼亚防涝种植手册”(斯瓦希里语版),手册里重点标注“楠竹+木薯”套种技术:楠竹行距2.5米,木薯栽在排水沟旁,既能利用多余水分,又能为村民提供粮食保障。“碳汇众筹的30万美元已到账,优先买防涝设备和竹编滤网,”林羽指着资金流向表,“还要培训30名当地技术员,教他们用验艺草测土壤湿度、用陶草测木薯淀粉含量,确保生态和民生双丰收。”

子时末,育苗土改良完成,卡鲁玛带着村民们铺开竹编滤网,镜头里,坦桑尼亚的月光洒在苗床上,像铺了一层银纱。“以前种木薯,雨季全烂在地里,”卡鲁玛举着验艺草向镜头挥手,“现在有了楠竹和防涝技术,既能赚钱又能吃饱饭,明年肯定是好年景!”李大叔望着视频里的场景,突然懂得:非遗帮扶的“适配性”比“先进性”更重要——在雨季多的坦桑尼亚,防涝比高产更迫切,木薯比咖啡更贴合村民需求。

丑时?研学筹备,路线敲定

六巷小学的非遗工坊里,小雨团队正与全球10国的少年传承人线上敲定“全球少年非遗碳汇研学营”路线。屏幕上,埃及的阿卜杜勒、卢旺达的穆萨、巴西的卡洛斯围着虚拟地图讨论:“第一站去六巷,学种楠竹测碳汇;第二站去卢旺达基地,看套种咖啡;第三站去坦桑尼亚,学防涝技术,”小雨边说边在地图上标注实践点,“每个站点都要带草木检测工具包,学用验艺草测竹苗、用银草测银饰,还要写研学日记,记录碳汇数据。”

小明补充研学任务:“在六巷要编‘碳汇纪念竹牌’,刻上自己的名字和国家;在卢旺达要帮穆萨家编咖啡盒;在坦桑尼亚要种1株‘研学楠竹’,插牌记录生长数据,”他还展示为少年们准备的“研学手册”,里面附草木检测流程图、楠竹种植步骤,还有空白页供记录。

丑时半,路线和任务确定,各国少年开始收拾行李——阿卜杜勒要带埃及的沙粒标本,穆萨准备卢旺达的咖啡果,卡洛斯则要带巴西的红木木屑,计划在六巷交换。小雨关掉视频,摸着桌上的研学工具包,突然觉得:这趟研学不是简单的“旅行”,而是少年们的“生态对话”——让沙漠的沙、山地的咖啡、雨林的红木,都能在楠竹的连接下,讲述不同土地上的非遗故事。

寅时?布隆迪基,山地奠基

布隆迪布琼布拉郊外的六巷非遗基地选址现场,当地传承人尼永加博正通过视频向林羽展示山地地形。屏幕上,布隆迪的山地坡度达40度,尼永加博手持验艺草,将其埋入混合了火山灰的土壤中——10分钟后草叶泛浅绿,“这土肥力够,但容易滑坡,”他担忧地说,“雨季一到,土就往下冲,种什么都活不了。”

林羽立刻调出“布隆迪山地方案”:“用竹编护网沿等高线铺,网眼5,用0.6藤丝编,验艺草测韧性达标,能抗8级风;楠竹要种在护网内侧,间距35,再在竹间种耐旱的豆类,既能固氮又能增收,”他还宣布:“碳汇众筹的25万美元用于买护网和育苗设备,下周就发运,六巷会派4名技术员驻场指导。”

寅时末,奠基仪式在山地举行,尼永加博和村民们挥锹埋下刻有“竹草纹+布隆迪国旗”的奠基石,旁边摆着六巷送来的抗滑楠竹苗和验艺草标本。“以前只能在山上种玉米,收的不够吃,”尼永加博举着奠基石,“现在有了楠竹和护网,山能保住,还能赚钱,以后孩子不用再饿肚子了!”林羽望着直播里的奠基场景,突然懂得:在布隆迪这样的山地国家,非遗的价值首先是“守护土地”——只有土地不滑坡,村民才有底气谈增收,谈未来。

辰时?众筹新功,体验上线

六巷的全球非遗碳汇众筹平台后台,林羽团队正测试“体验兑换”新功能。用户点击“兑换”按钮,可凭众筹积分换两种体验:一是“六巷竹编体验”,在线连线村民学编迷你碳汇纪念牌;二是“非洲云参观”,视频连线非洲基地看楠竹种植、竹编加工。

“试运营期间,积分100分可换云参观,200分换竹编体验,”林羽演示兑换流程,点击“云参观”后,屏幕立刻连线卢旺达基地的穆萨,他正带着用户看咖啡套种田:“这是楠竹,验艺草测的苗龄8个月,旁边是咖啡树,套种后咖啡产量多了25%,”用户留言:“太有意思了!能看到真实的非洲基地,比单纯捐钱有意义。”

辰时半,新功能正式上线,首小时兑换量突破500单,其中30%用户选择竹编体验。林羽望着后台数据,突然懂得:碳汇众筹的核心不是“筹钱”,而是“筹人心”——让普通人通过体验感受到非遗的温度,知道自己的1欧元不仅买了碳汇,还连接着非洲村民的双手,连接着楠竹的生长。

巳时?研学开营,少年聚首

六巷的非遗生态农场门口,挂着“全球少年非遗碳汇研学营”的横幅,来自10国的50名少年背着行李陆续抵达。小雨带着少年们参观农场:在育苗区,李大叔教大家用验艺草测竹苗叶绿素含量,“泛深绿说明苗健康,碳汇能力强”;在加工区,孙阿婆教编竹编碳汇纪念牌,用0.3藤丝,每编3圈就要用验艺草测韧性;在碳汇监测站,小明演示智能检测仪,3秒测出一株楠竹的年碳汇量。

巳时半,开营仪式上,小雨举起“全球少年碳汇公约”:“我们承诺,记录每一株楠竹的生长,测算每一份碳汇的价值,分享每一个非遗的故事,”各国少年在公约上签字,埃及的阿卜杜勒写下“用治沙网格守护沙漠”,卢旺达的穆萨写下“用套种咖啡守护山地”,巴西的卡洛斯写下“用红木木屑守护空气”。林羽望着少年们的笑脸,突然觉得:这些少年是非遗碳汇最好的“传承人”——他们没有成人世界的利益计较,只有对绿色地球的纯粹热爱,这种热爱,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

午时?坦桑栽竹,防涝见效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六巷基地里,卡鲁玛带着村民们栽种首批

株楠竹苗。苗床旁挖着1米深的竹编防涝沟,沟里铺着0.3藤丝滤网,“雨季雨水多,沟能排水,滤网能防泥土堵塞,”卡鲁玛边指挥边讲解,六巷技术员小王则用验艺草检测竹苗:“这株苗泛深绿,成活率能达90%,种的时候要注意根须舒展,”村民们学得认真,有的蹲在地上扶苗,有的用锄头培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