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疫区奋战 仁心驱阴霾(1/2)
沈远山带着栓柱和柳根,顶着瓢泼大雨,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小王庄时,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村子里死气沉沉,几乎听不到人声,只有哗啦啦的雨声和偶尔传来的几声痛苦呻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秽物和病气混合的味道。
王老五村长早已等在村口,看到他们如同看到了救星,连忙将他们引到村里临时腾出来的祠堂。这里已经被改成了临时的医所,地上铺着草席,躺了二十多个病人,男女老少都有,个个面色蜡黄,眼窝深陷,上吐下泻不止,呻吟声、哭泣声此起彼伏,景象凄惨。几个戴着布巾掩住口鼻的村民在一旁照顾,也是满脸惶恐。
“沈大夫,您可算来了!”王老五声音沙哑,“又倒下了几个,这…这可咋办啊!”
沈远山扫视了一圈,神色凝重到了极点。他迅速脱下湿透的蓑衣,对栓柱和柳根道:“按计划行事!栓柱,你带人立刻将我们带来的姜盐汤和灶心土澄清单给症状较轻、尚能服药的病人喂下,先止呕固脱!柳根,你随我检查重症者!”
“是!”栓柱和柳根齐声应道,立刻行动起来。
栓柱力气大,性格也沉稳,他指挥着几个还能走动的村民,一起将带来的药汤分发给症状稍轻的病人,耐心地劝导他们喝下。有些病人呕吐得厉害,喂进去就吐出来,栓柱也不嫌脏,一遍遍地擦,一遍遍地喂,嘴里还安慰着:“大叔,忍一忍,喝了药就好了…”
柳根则紧跟在沈远山身边。沈远山逐一检查重症病人,这些病人大多已经脱水,眼眶凹陷,皮肤失去弹性,有些甚至开始意识模糊、四肢抽搐。
“师傅,这个孩子脉象细促,几乎摸不到了!”柳根检查一个约莫七八岁的男童,焦急地抬头。
沈远山快步过来,一搭脉,又看了看孩子涣散的瞳孔,沉声道:“津气暴脱,危在顷刻!立刻施针!取‘关元’、‘气海’、‘足三里’,重灸‘神阙’!栓柱,准备参附汤!”
柳根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着穴位和针法。沈远山在一旁快速而清晰地指点:“‘关元’在脐下三寸,‘气海’脐下一寸半…进针需缓,得气即止…”
雨水顺着祠堂破旧的屋檐漏下,在地上汇成小洼。昏暗的油灯下,柳根额上全是汗,也分不清是热的还是紧张的,但他下针的手却异常稳定,按照师傅的指引,一针一针,精准地刺入穴位。沈远山则同时用艾条在孩子肚脐(神阙穴)上进行隔姜灸。
栓柱那边也已经将带来的老山参和附子紧急煎成了参附回阳汤,小心翼翼地撬开孩子的牙关,一点点灌了进去。
时间一点点过去,祠堂里弥漫着浓重的药味、艾草味和病气。三人都顾不上休息,也顾不上被传染的风险,穿梭在病人之间,诊脉、施针、喂药、安抚……
沈远山根据病情轻重,不断调整方药。对于湿热并重的,重用藿香、佩兰、黄连、黄芩;对于寒湿困脾的,则用附子、干姜、苍术、茯苓;对于吐泻伤阴的,加入乌梅、木瓜、白芍等酸甘化阴之品。
栓柱和柳根成了他最得力的臂膀。栓柱负责所有体力活和大部分外治操作,力气大,不怕脏累;柳根则心细如发,不仅能准确执行沈远山的指令,还能敏锐地观察到病人细微的病情变化,及时汇报。
“师傅,东边草席上那位大娘,刚才喂了药,呕吐似乎好些了,但又开始说冷,手脚发凉。”柳根低声报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