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镜碎(2/2)
“陛下,咳咳!”
这时,老房忽然开口了,“臣虽然没有克明那么善断,也没有玄成公那样的谋谏,可臣的心也从来是放在陛下身上的......”
李世民侧首,就看见了老房一脸委屈的模样。
天幕可是说了,病榻上的房玄龄极力劝阻,他这个天可汗还是坚持亲征。
搞得人家左仆射多没面子啊!
好像老房的话就不中用一样。
重病在床,也要劝皇帝不要亲征,这样的大臣还能不是忠臣吗?
尤其是贞观十九年了,老房都当了快二十年的宰相了,大唐皇帝居然这般不顾人家的劝谏。
房玄龄:我不要面子的吗?
群臣憋着笑,眼睛瞅着甘露殿上空的天花板,这吊顶真艺术,这梁柱刻得真传神!气派啊!
就连长孙皇后此时也捂着嘴看着二凤在轻笑。
“哈!”大唐皇帝脸上也有些尴尬,摸了摸鼻子,悻悻道:“朕下次一定!”
......
关于魏征一个谏臣,却赢得了生前身后名,这令唐朝之前的各个时空里的古人们感到了难以置信的震惊。
让皇帝当众下不来台的谏臣,居然都没被处死!
那些朝代里的谏臣们被李世民的大度感动的涕泗横流,这才是我等想要的圣君、明君啊!
而不是要考虑拿死谏博名还是博利,每次说话都要把脑袋系在裤腰上,一个不小心就没了。
唐太宗,我所欲也,亦我所求也!
怪不得人家后来的文官都在吹人李世民呢!
搁我,我也吹!
西汉时期
汉文帝悠悠慨叹:“哪怕赢得了战争,也要后悔吗?”
即使赢了,也要忧心自己发动战争的行为,是不是给大唐的百姓带来了负担。
这样的皇帝......
一股惺惺相惜的感觉油然而生。
刘恒抿了抿嘴,端起桌盘上的白水,对着天幕上的李世民遥敬。
武帝年间
汉武帝刘彻则是看得颇为不满,朕也没有那么乾坤独断吗?
朕也是很虚心纳谏的人,好吧?
“这天幕上都是一群朕的小黑子!除了天幕刚出现时,到现在都不再说朕的好处!”
“反而一直在这没事就冷嘲热讽一下朕!岂有此理!”
朕也是一个虚心纳谏,察纳雅言,被誉为千古一帝,有着千秋功业的好皇帝。
能不能啥时候详细讲一下朕的功业啊?
太始年间
因为直言为李陵辩解,劝刘彻不要在怒火中烧时就下决定的司马迁,怔怔的看着天幕。
魏征享受的生活,我的梦啊!
太史公低头看了看自己直言劝谏的下场,默默流泪道:
“汉皇非唐宗,子长似魏征!”
“请苍天,予我一位这样的圣君吧!”
有的人感慨李世民的大度和心胸,感慨魏征的正直和智慧。
也有不少人在觉得,李世民这个皇帝当得也太憋屈了吧?
什么都要让臣子说叨管教,那还是什么皇帝?
如此以下犯上的大臣,就该杀了以儆效尤!
朕是你的君父,你居然敢忤逆君父?!
......
【“你要知道太子少师的含金量,还是生前封的!李世民此举就是要告诉世人,李承乾的太子位子是最稳的,也是要告诉世人,魏征对于他有多重要!”
“千古谏臣啊!但凡魏征换一个主子,不知道死多少遍了!起码秦始皇、汉武帝不行,魏征敢这么给他们颜色,早被诛九族了。”
“由此更能看见李世民的格局和心胸有多大,多次被魏征在公开场所顶撞进谏,甚至暴怒的大喊要杀了魏征这个老匹夫,就这都没真的对人家动手。千古一帝,没一个简单的。”
“六百六十六,魏征才死了半年就被李世民把墓碑推了,还解除了新城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约,你真当李世民心里没气吗?”
“哥们,拜托你看的时候看完上下篇行吗?别从这里听一句,从哪里听一句就你知道了。
魏征生前给李世民推荐了两个人,说这俩人有宰相之才,然后魏征死后他们参与造反了,懂?
然后李二就怀疑魏征参与了结党营私,私下图谋不轨。
恰此时,又一件事被人揭发暴露了。
褚遂良是贞观中后期名臣,官至右仆射、辅政大臣。
而老魏将自己进谏李世民的问对全都记录了下来,还给之前时任史官的老褚看了。
然后这件事让李二知道了,自己倾心培养的仆射,未来皇帝的辅政大臣,居然也掺和进来了!
知道这叫什么吗?
《大明王朝1566》里面说过:“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上了秤一千斤也打不住。”
魏征私藏奏章,里面记录了皇帝私下与大臣问对的话,严重点来说就是“泄禁中语”,这可是一项很严厉的罪名。
历朝历代,除了宋朝的皇宫跟漏风了一样,敢泄禁中都是死罪。
所以李世民就认为魏征沽名钓誉、结党营私,参与进了谋反里,才生气的推倒其墓碑。
等到了后来谋反案查清后,二凤也明白了始终,知道自己冤枉了魏征,不过贞观上将向来自信,又是皇帝就不肯低头。
直到远征高句丽一战,损耗民力无数,李世民后悔时才想起了魏征对于他多么重要,于是下令重修魏征墓碑,并厚赐魏征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