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独你魏征一人是忠臣良臣贤臣?(2/2)
内侍垂首趋步入殿,轻声道:“陛下…申国公薨了。”
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的手一顿,朱笔在纸上洇开一团刺目的红。
他缓缓抬头,望向窗外迷蒙的雨幕,良久,才轻声说:“备驾。”
“陛下!”一旁的房玄龄急步上前,他知李世民的想法,直言劝阻:
“天子哭臣子的灵,于礼不合。还请您……”
“礼?”李世民打断他,声音里透着压抑的沙哑,“高公于朕,岂止君臣?”
他站起身,明黄色的袍袖在空气中划出决绝的弧度:“他是朕的故交,是皇后的舅舅,更是将观音婢托付给朕的长辈!如今他走了,朕若连最后一程都不能送,还算什么君王?算什么晚辈?”
御驾出兴安门,雨水沿着伞沿织成密密的珠帘。
高府门前白幡在风雨中飘摇。
“陛下,您重病在身,不必前来啊!”
长孙无忌三步做两步扑倒在李世民跟前,抱着他的脚哭嚎道:“您刚刚北伐归来,本就劳累,又染病在身,何必亲自过来呢!陛下啊!”
“这里有老臣和太子呢!”
“陛下!臣恳请陛下回銮!”
李世民怔怔的望着四周的缟素,一时茫然,泪从眸生。
他低头看着跪在自己脚边痛哭的长孙无忌:
“辅机,连你也要拦朕?”
“陛下正在服食丹药,医官再三叮嘱不可悲恸过度。为了大唐社稷,请您保重龙体!”
长孙无忌以头触地,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与泪水混在一处,“况且舅舅临终前再三嘱咐,说陛下待高家恩重如山,他万万不敢因身后事,让陛下屈尊降临,沾染晦气……”
李世民沉默地看着跪在雨中的妻兄,看着这个与他并肩打下江山的老臣。
他想起很多年前,那个慧眼识人的高士廉,如何赏识当时还只是唐公之子的他。
想起玄武门之变前夜,高士廉如何毅然释放囚犯,授以兵甲,助他一臂之力。
如今,最后一个看着他长大的长辈,也走了。
“陛下!”长孙无忌见天子不语,猛地扑上前,死死抱住大唐皇帝的脚,“您若执意要进去,就请从臣的身上踏过去吧!”
雨水打湿了所有人的衣襟。在长久的僵持后,李世民终于缓缓闭上了眼睛:
“滚开!”
李世民默默向内里走去,行至高府亭台,曾和这位妻舅坐而论道的地方忽然怔住,手不自觉的向身前的虚空伸去。似是当年故人依旧。声音凄楚道:
“高士廉......”
“朕来送你了......”
「公元645年,大唐申国公、太子太傅、尚书右仆射高士廉于长安病逝。终年七十二岁。」
「唐太宗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于昭陵。」
天幕画面转场。
一道凄楚的乐声幽幽响起,女声的哀婉吟唱如丝如缕,轻诉着一个时代的繁华与落寞。
“一刹那栩栩缕影浮光映宫阙
错问今夕是何年
轻胡旋伎舞灯火在何处长眠
伴着繁星映诸天......
朱颜改怎不见窟画昔日璀璨
却醒来作壁上观......”
梁国公府
府中上下,人人步履匆匆,低头掩面,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悲戚。
正堂外,乌泱泱地跪着一地身披重孝的房家子孙。
就连当朝太子,亦亲临府邸,静立于门外,面露戚容。
屋内
房门紧闭,将内外的喧嚣与寂静分隔开来。
李世民终究没能等到病榻上的老臣再次起身。
他坐在房玄龄的床侧,凝视着这张熟悉的面庞,双目噙泪,眼里是化不开的哀痛。
这位为大唐帝国呕心沥血一生的宰相,此刻已行将就木。
然而,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苍白的脸上竟回光返照般地泛起一丝红晕,原本浑浊的眸子也骤然清亮起来。
没有关乎国策的进言,没有警醒帝王的劝谏,甚至没有为儿孙乞求半分恩泽。
房玄龄眸光闪烁,干枯的手微微抬起,想要抓住什么。李世民立刻俯身伸手,将它紧紧握住。
那只手,曾为他执笔定策,书写下贞观的蓝图;如今,却只剩一把轻飘飘的骨头。
房玄龄望着他的陛下,气若游丝,声音轻得仿佛一触即散的烟:
“陛下……我们……我们一个一个,都走了……”
他顿了顿,用尽最后一丝气力:
“往后……帮不了你了啊。”
“保重……保重啊,陛下!”
........
......
——
想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落幕,故事都想好了,书友们觉得这样的插入如何?
大家要是想赶紧跳入下一个阶段,作者就简略跳过了。
觉得还行,再写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