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殉国者不配?(2/2)
“若事事尽得圆满,怕也没那安史之乱了。”
燕王爷若思若思的点了点头。
颜氏的故事倒是让台上的朱元璋想起了过去一些不愉快的故事,对于这些文官和士族,他向来是厌恶的。
“这群士族和元末的那些大地主有什么区别?一样的黑了心的坏种罢了!”
淮西勋贵跟着附和:“就是就是!当年要不是这群王八蛋不给咱们活路,说不定俺现在还在凤阳老家种着地呢!”
当即有人笑着反驳道:“就你?你还会种地?你那点三脚猫功夫别给苗都掐死了。”
“你种地,早就饿死了,哈哈哈!”
奉天殿里,武将们一插话,原本有些低迷的氛围一下变得欢乐起来。
老朱心情也跟着缓解了不少,饶是半晌过后,才重新点评道:
“殉国者不配?”
“咱看前朝史书时,尤其是看那陆秀夫,那本事跟洪武早年取的士有什么两样?”
老朱对于科举上来的士,只有一句话评价:菜完了!
开开心心的举办了大明朝第一届科举,历经波折后总算选完了士。
大明缺人啊!
老朱直接开始派活,然后事情的发展就让他懵了。
这群进士老爷怎么个个两眼一睁瞎???
进士们:那书上也没教怎么做事啊!
所以,当朱元璋意识到科举考上来的绝大部分都不通庶务后,直接一股脑的将这群人塞进了翰林院磨练去了。
此时的他才幡然醒悟,为什么科举明明比察举和推举先进,唐宋两朝却没有废除。
难道只是因为世家大族力量庞大,皇帝也得妥协吗?
可人家宋朝,义务教育科普到了三年,全民识字率提升,寒门士子考中几率翻倍,世族政治也因为乱世而彻底崩塌,为什么宋朝没有彻底废除这种“推荐”制呢?
随后,他就从唐代经验里搞出了一个“铨选”,不但将选官权力握在皇帝手中,还能更好的挑选真正能理庶务的有用之才。
谁说古人古了?
这道理和经验,太有用了!
你以为塞进翰林院等部门是在埋没人才?
错!不塞进去磨练个几年再出来,直接派遣,才是真正的害人。
思绪收起后,朱元璋道:
“陆秀夫,误国误民的一介书生,这辈子做的最好的决定便是就义殉国!”
殉国之后,史书对老陆只有一个评价了:有大义的忠良。
至于说菜?那是人家没机会历练,自有大儒为其“辩经”,不对,是自有后来人、自有无数的人们去呵护他!
“所以......”
“咱大明,无论如何,也定然不能给为国血泪的忠良污名!”
......
东汉末年
南郡公事堂里,孔明默默的在笔记上写下:世家问题,当治。
刘备对颜氏的遭遇深感同情,可能是理想抱负相近的缘故,他总是会对这些仁人志士感到潸然。
若我汉室逢难时,也能有唐这么多的忠良挺身而出,该多好啊。
刘备一阵唏嘘。
“早前天幕就曾说,世家大族在我们这个时候陡然崛起,随后愈发有冲天之势,”张飞兀自开口,扭头看向学问高的军师,接着道:
“天幕还说,越是乱世,那世家大族越是富强,越是翅膀子硬。”
“军师,所以俺老张不理解,为什么唐朝都那么强大了,还能有影响皇帝主意的世家存在?”
诸葛亮眯着眼,意味深长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张飞:“?”
啥意思,听不懂,说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