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立太庙!(1/2)
天幕上关于杂交水稻的最后一组数据,像一道惊雷,在各朝代的朝堂上炸响——双季稻亩产3207.82斤。
这数字,远超所有帝王的想象,哪怕是最敢畅想的君主,也从未想过一亩地能长出三千多斤粮食。
大秦,咸阳宫。
嬴政听完最后一组亩产数据,久久没有言语。他指尖在案几上轻叩,目光扫过殿外——那里,李斯正捧着刚拟好的诏令,等候批示。
“传朕旨意。”嬴政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于咸阳城外择地,为袁先生立‘农神庙’,四时祭祀,与社稷同享香火。”
李斯躬身应道:“臣遵旨。”他顿了顿,又上前一步,进言道:“陛下,臣以为,单靠官府研究,恐难及后世之万一。不如广开言路,令天下农夫、工匠皆可自发研究增产之法——凡能使亩产增一成者,赏钱百贯;增五成者,免赋税十年;若能及杂交稻之半,封爵‘农伯’,食邑千户。”
嬴政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李斯这建议,正合他“集天下之力”的思路。“准。”
他只说了一个字,却足以让天下农人沸腾——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哪怕只是摸索出一点门道,也是大秦之福。
大唐,太极宫。
李世民虽坐拥贞观盛世,府库充盈,可听到“3200斤”时,还是忍不住攥紧了龙椅扶手,指节泛白。他大唐最好的良田,亩产不过三百斤,这杂交水稻竟是十几倍的差距!
“魏征。”李世民扬声道。
“臣在。”魏征出列。
“你牵头,”李世民语气急切,“在长安城南建‘农圣祠’,塑袁先生像,昭告天下——此人,乃救万民于饥馑的‘农圣’。”
他顿了顿,补充道:“再传诏全国:凡有能改良稻种、使亩产翻倍者,不拘出身,皆可入仕,最低授七品县令;若能及千斤,直接晋五品,赏银万两!”
魏征躬身领命,心里暗暗感叹——陛下向来重农,今日见此高产,竟激动至此,可见粮食对江山的分量。
大明,应天府。
朱元璋听到“3200斤”时,整个人“噌”地从龙椅上弹了起来,差点掀翻面前的案几。
他这辈子跟土地打交道最多,最清楚一亩地能产多少粮——寻常年景,亩产百斤就算好收成,他原以为袁隆平说的“千斤”已是天方夜谭,没想到还有三千多斤的!
“标儿!标儿!”朱元璋对着殿外喊,声音都带着颤。
朱标快步进来:“爹,怎么了?”
“快!”朱元璋一把抓住儿子的胳膊,“让人在城外最好的地块建庙,就叫‘袁公祠’!规格要高,比咱朱家的祖庙还高半分!”
他这辈子最敬两种人:一是能打硬仗的将军,二是能让百姓吃饱的农匠,袁隆平显然是后者,且是极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