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锦瑟之谋 > 第154章 江南才子

第154章 江南才子(1/1)

目录

科举舞弊案在皇帝的强力干预和沈芷衣提供的隐秘线索指引下,三法司的调查开始迅速转向并推进。王明远被停职禁足于府中,其侄王伦以及数名涉嫌泄题、舞弊的官员,包括礼部那位负责誊录的张迁,相继被带走隔离问话。然而,王明远毕竟为官多年,老奸巨猾,其党羽也早有准备,核心的直接证据(如密信原件、贿银流向)依然缺失,审讯一时陷入僵局,双方在暗中角力,形势胶着。

就在此时,京城的气氛又因另一件事紧张起来。一批落第的江南学子,其中多有寒门之士,在有心人(可能是真心愤慨的士人,也可能是其他想看王明远倒台势力的暗中鼓动)的串联下,聚集在贡院门外,情绪激动,高举着“科场不公、严惩舞弊”的牌子,大声疾呼,要求朝廷给出明确说法,彻查到底,严惩贪腐官员,还天下寒窗苦读的学子一个公道。

事态有扩大、演变为群体事件之势,京兆尹府如临大敌,调集了众多衙役和兵马司兵士维持秩序,双方对峙,气氛剑拔弩张。沈芷衣在宫中听闻此事,意识到这既是危机,也是一个推动案件、进一步获取皇帝信任和民心的机会。她深思熟虑后,向萧景玄请旨。

“陛下,学子们聚集,无非是求一个公平,求一个希望。强硬驱散,恐寒天下士子之心,亦非明君所为。臣妾有一愚见,或可疏导。”沈芷衣言辞恳切,“陛下可下旨,在宫中设一‘闻政阁’,定期遴选一些有见识、有才学的学子——无论是已中进士者,还是虽落第却有真才实学、言之有物者,入宫觐见,与陛下或肱骨重臣座谈,就国策、民生、吏治等发表见解。此举一则可安抚士子情绪,彰显陛下重视人才、虚怀若谷的胸襟;二则可为国选才开辟一新途径,避免科举一途埋没贤能;三则陛下亦可借此机会,亲自考察这些未来栋梁的真实才学与品性。”

萧景玄正为此事烦恼,闻听此议,顿觉眼前一亮。此计可谓一举数得,既能化解眼前危机,又能博取美名,更能实实在在地选拔人才,打破某些世家对仕途的垄断。他仔细看了看沈芷衣,心中对其政治智慧的评价又高了一层。“此议甚妙!便依你所奏。”萧景玄当即准奏,并命沈芷衣协同礼部,共同操办首次“闻政阁”座谈,叮嘱务必要体现出朝廷的诚意与皇恩浩荡。

消息传出,聚集的学子们感受到朝廷,尤其是皇帝本人的诚意与尊重,激愤的情绪逐渐平复,纷纷称赞陛下圣明,陆续散去。首次“闻政阁”座谈,萧景玄十分重视,亲自出席于偏殿,沈芷衣则作为记录者,坐在屏风后旁听。受邀的学子中,有今科状元、榜眼,也有几位在落第学子中名声颇佳的才子。

其中,一位名叫陆文渊的江南寒门学子,引起了萧景玄和沈芷衣的特别注意。他虽在今科落第,衣衫朴素,但气度从容,不卑不亢。当论及江南水患与漕运利弊时,其见解独到,分析问题鞭辟入里,不仅引经据典,更能结合实地见闻,提出的治理方案既务实又有创新,与工部那些老生常谈的奏报截然不同,令萧景玄听得频频颔首,眼中露出激赏之色。

座谈结束后,萧景玄特意留下陆文渊,又细致询问了许多关于江南民生、吏治、税赋等具体问题,陆文渊皆对答如流,数据翔实,观点清晰,其扎实的才学、敏锐的观察力与忧国忧民的风骨,令萧景玄暗自赞叹,深觉此人乃是被科举埋没的实干之才。沈芷衣在屏风后默默记录,也将陆文渊的言谈举止看在眼里。

更让她留意的是,陆文渊在言谈间,曾不经意地提及,江南士林与民间对王明远及其家族在地方的所作所为——如侵占田产、把持漕运、与地方官员勾结等——早已怨声载道,非议甚多,只是其势大,无人敢公然揭发而已。这无疑为扳倒王明远,提供了新的、来自其根基之地的突破口。

送走陆文渊后,萧景玄对沈芷衣感叹道:“若非此次风波,朕设立这‘闻政阁’,几乎要与如此栋梁之材失之交臂。可见科举一途,固有定制,亦难免有遗珠之憾啊。”沈芷衣顺势道:“陛下求贤若渴,心胸开阔,能纳百川,乃天下之福。陆生之才,在于熟知地方实务,见解深刻,或许……正可从此处着手,另辟蹊径。”她暗示,可以从清查江南吏治和王明远在地方的不法行为入手,寻找更扎实、更难以辩驳的罪证。萧景玄目光一闪,微微颔首,心中已有了新的计较。陆文渊的出现,仿佛一把钥匙,为看似僵持的案件,打开了一扇通往其背后根基的窗户。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