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硕果盈枝(1/1)
秋日的阳光透过精致的雕花窗棂,在女子学堂的书房里洒下斑驳的光影。沈芷衣正在审阅各地送来的文书,案几上堆满了来自不同地方的报告和信函。顾清漪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叠新到的信件放在案头。
芷衣,江南织造府又来信了。顾清漪的声音里带着难掩的喜悦,秀珠她们培训的女工中,有三人因技艺精湛,被破格提拔为工坊管事。这是织造府开府百年来,第一次有女子担任此职。
沈芷衣接过信细细阅读,唇角不自觉地扬起欣慰的弧度。信中详细描述了这三位女管事如何运用在女学所学的管理知识,将原本效率低下的工坊打理得井井有条。更令人惊喜的是,她们还创新了一套纺织技法,使江南特产的云锦织造效率提升了两成。
看来,我们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结果了。沈芷衣轻抚着信纸,眼中闪烁着光芒。
这时,小禄子也兴冲冲地前来禀报:姑娘,京郊皇庄传来消息,经过女学师傅们一年的教导,庄户女儿们不仅识字率大幅提高,还组建了一支女子核算队。如今皇庄的账目清清楚楚,连户部派去查账的官员都赞不绝口。
这些好消息接踵而至,让整个女子学堂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然而,沈芷衣深知,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她召集所有教员和管事,在学堂的正厅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
如今我们的努力初见成效,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沈芷衣环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些成果持续下去,如何让更多的女子受益。
顾清漪首先发言:我认为应该着手编写一套适合民间女子学习的教材。现在各地女子学堂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标准。
这个建议很好。沈芷衣点头,我们可以成立一个编修委员会,邀请在各领域有所建树的女子共同参与。
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有人提议开设女子工艺学堂,专门传授刺绣、纺织等技艺;有人建议开办女子医馆,培养女医者;还有人主张建立女子互助会,帮助遇到困难的女子。
就在讨论最热烈的时候,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守门的女学宫女匆忙进来禀报:姑娘,门外来了一群商人模样的男子,说是要求见学堂的主事人。
沈芷衣微微蹙眉,示意会议暂停,带着顾清漪和小禄子来到学堂门口。只见门外站着十几位衣着体面的商人,为首的一位老者见到沈芷衣,立即上前行礼。
老朽是京城商会的会长,姓周。老者恭敬地说,今日冒昧来访,是想与姑娘商议一桩合作。
原来,京城商会看中了女子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才。这些商贾们发现,经过女子学堂培养的女子,不仅识文断字,还精通算学,更难得的是做事认真细致,正是他们急需的人才。
我们商会愿意出资赞助女子学堂,只希望学堂能为我们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周会长诚恳地说,现在各商号都缺可靠的账房和管事,若是姑娘肯答应,这将是互利共赢的好事。
这个提议让沈芷衣颇为心动。如果能够得到商会的支持,女子学堂就能扩大规模,招收更多学员。但她也有顾虑:一旦接受商会的资助,学堂会不会失去独立性?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沈芷衣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周会长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不过,我们更希望与商会建立合作关系,而不是依附关系。我们可以为商会培训人才,但学堂的办学宗旨和教学内容必须由我们自己决定。
周会长与其他商人商议后,爽快地答应了沈芷衣的条件。双方约定,商会每年资助女子学堂一定的经费,学堂则为商会会员的商号培训员工。培训合格的女子,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到商号任职。
这个消息很快在京城传开,引起了更大的反响。许多原本对女子求学持观望态度的人家,看到女子学成后能有这么好的出路,纷纷将女儿送到学堂。女子学堂的规模再次扩大,不得不租赁相邻的院落作为新的教学场所。
看着学堂里来来往往的学员,沈芷衣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女子,都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期望。而她所要做的,就是为她们铺就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