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谁家灶台少了一声响(2/2)
老吴愣住了:“这……这能堵住他们的嘴?”
“堵不住,”司空玥摇了摇头,目光锐利如刀,“但能让所有人的手,都比他们的嘴更忙。”
“开坛日”的告示贴出后,反响出人意料地好。
与其说是响应号召,不如说是人们被压抑太久,迫切需要一个出口。
那天下午,西市冻肉库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
七十多户人家,带来了七十多种味道。
孩子们兴奋地用毛笔给每个装着调料的小碟子写上标签:“张奶奶家的糖蒜”“李叔叔的油泼辣子”“小明家的韭菜花”。
老人们则围坐在一起,讲述着这些调料背后的故事。
连那几个曾散布流言的协管员,也被热情的邻居硬拉过来,塞了把菜刀,负责切葱花和香菜,忙得满头大汗,根本没工夫交头接耳。
当所有调料汇入一口大铁锅,由老吴亲自掌勺,用骨头汤慢慢熬煮时,一股难以形容的、复杂而霸道的浓香,混合着人间烟火的暖意,瞬间压倒了空气中所有的寒冷与猜忌。
最后一锅“百家酱”被众人用刚出锅的白面馒头蘸着,争先恐后地吃了个精光。
散场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偷偷跑到司空玥身边,仰着满是酱汁的小脸问:“姐姐,以后还能再办吗?我妈妈做的豆豉最好吃了!”
司空玥笑了笑,蹲下身帮她擦掉嘴角的油渍:“只要还有人愿意,带一瓶自家的辣酱来。”
当晚,她回到文物修复室,一张小纸条从门缝下塞了进来。
没有署名,只有一行潦草的字:“东院废弃工厂,又有新灶台来了。”
她心中一凛,立刻赶赴现场。
没有不锈钢的“应急灶”,只有一块巨大的木板,像墓碑一样立在路口。
木板上用醒目的红漆写着标题——《共享信用评级榜》。
库。
每个名字后面,都跟着几项评分:“卫生状况”、“原料来源可靠性”、“群众满意度”……无一例外,全是刺眼的负分。
榜单的落款是:“西城区市民自发监督联盟”。
司空玥走到榜单前,眼神冰冷。
她毫不犹豫地伸手,将那块巨大的木板从地上拔起,猛地一撕。
木板应声而裂,露出了它的背面——一个只有安宁局内部物资才会使用的,淡蓝色的防伪水印编码。
她冷笑着扔掉断裂的木板,转身离去。
归途中,她路过南桥洞下的一个小灶摊。
那是个靠卖炸串维生的女孩,也是共炊点的受益者之一。
司空玥看到,女孩正借着昏暗的灯光,用一截炭笔,在自己那张油腻的菜单背面,认真地画着一个简陋的图表。
图表标题是:“今日信心指数”。
。
司空玥的脚步猛地顿住。
她站在阴影里,看着那个女孩在寒风中专注的侧脸,心中某个坚硬的角落,忽然变得无比柔软。
民间已经学会了。
在官方的“信用评级”之外,他们开始自发地建立属于自己的、反制认知战的符号系统。
哪怕只是一个画在菜单背面的小太阳。
黎明时分,天光微亮。
司空玥独自一人,再次来到城郊那座早已废弃的小学。
她走到操场中央那个小小的土坟前,这里没有墓碑,只有一丛在寒风中摇曳的、不知名的野稻。
她对着坟头,像是对一个看不见的朋友汇报工作,声音很轻:“你现在听见的,应该不是哭声了。是吵架声。”
话音刚落,她面前的空地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无声无息地出现了。
粥是糙米混着碎肉熬的,碗底还压着一张叠好的纸条。
司空玥没有去看纸条上的字迹”
她只是感觉到,自己衣袖口袋里,那片从朝天铝锅上剥落的碎片,正微微发烫。
一股只有她能感知到的热流,顺着碎片表面一闪而过,浮现出极细、极淡的一行字,像是水汽凝结的痕迹。
那行字是:
吵得好。
她转身离去,不再回头。
身后,那丛顽强的野稻在晨风中摇摆,发出的沙沙声,像是在为这场刚刚开始的争吵,轻轻鼓掌。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持续了半个多月的灶台之争,似乎随着“百家酱”的香气,暂时画上了一个温暖的句号。
安宁局出奇地安静了下来,再没有任何新的动作。
整个城市仿佛都沉浸在这种来之不易的、带着警惕的和平之中,像一个在噩梦间隙,暂时得以喘息的人。
然而司空玥知道,这种安静,才是最危险的信号。
它不是猛兽的退却,而是巨蟒在发起攻击前,那一个瞬间的、肌肉收紧的寂静。
这片刻的温情与祥和,像极了年终岁末一场恰到好处的大雪,足够掩盖住所有即将被布置下的、更庞大也更温柔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