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禁睡区 > 第261章 谁都没走,只是换了火

第261章 谁都没走,只是换了火(2/2)

目录

他披上衣服,循着香味走到老店门口,透过门板的破洞朝里望去。

月光下,那座铜炉上竟稳稳地搁着一只不知从哪来的破碗,碗里盛着半碗热气腾腾的粥。

一个穿着褪色旧工装的男人,正背对着他坐在炉边,低头默默地喝着,身影在月光下显得半虚半实。

老吴吓得差点叫出声,可看着那男人喝粥的落寞背影,他心里的恐惧却被一种莫名的心酸取代。

他没出声,默默地回到自己屋里,抓了一小撮盐,再次走过去,从门洞里将盐撒进了那碗粥里,然后转身回屋,锁好了门。

第二天,老吴的修车铺门口,多了一只保温壶,里面装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

与此同时,南方那个小镇的“共享灶台”计划,已经从最初的两户,扩展到了整条巷子的十户人家。

这天夜里,一场暴雨导致全区停电,巷子里漆黑一片。

可就在午夜十二点整,十户人家的灶台,无论新旧,无论品牌,竟在同一时刻,“噗”地一下,尽数亮起了那种熟悉的、幽静的蓝色火焰。

火焰不大,却异常稳定,温度恒定在能将食物温热却不至于烧焦的程度,整整持续了三个小时,直到电力恢复。

孩子们在窗边拍手嬉笑,说是“灶王爷挨家挨户来串门了”。

大人们却在短暂的惊愕后,察觉到了一丝诡异的和谐——那十簇火焰跳动的节奏,竟然完全一致,如同一个沉睡的巨人,在进行悠长而平稳的呼吸。

巷尾的退休教师周老师,看着自家灶台上的蓝火,忽然想起了什么。

她颤抖着手,从老木箱的夹层里,翻出了一本祖母的遗物,一本手抄的家谱。

在家谱的最后一页,她找到了一行用毛笔写下的小字:

“庚寅荒年,吾母于街口施粥三月,救活百人。临终嘱我,死后魂不入冥,当守灶三十年,护一地烟火。今大限至,当践此诺。”

周老师的泪水瞬间夺眶而出。

她抱起家中仅剩的半袋应急米,踉跄着走到院子中央那口公共大灶前,将所有米都倒了进去。

她抚摸着温热的灶台,泪流满面地低语:“妈……奶奶……这次,换我来守了。”

几天后,地质勘探队的领队赵卫东,带着从西北矿区采集到的“乳白记忆液”样本,秘密抵达了这个南方小镇。

在那个发起“共享灶台”的小女孩芽芽家,他征得同意后,用滴管吸取了一滴样本,小心翼翼地滴在了那口烧得乌黑的灶台上。

水滴落下的瞬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却瞬间汽化,腾起一大片浓郁的白雾。

雾气中,一个模糊的老妇人身影浮现,她坐在灶前,轻轻拍着手,哼唱着那首古老的“乞食调”。

赵卫东迅速用专业设备录下音频,与他在矿区废墟、塌陷村庄等多地采集到的“记忆液”共振频率进行比对。

结果出来的那一刻,他浑身冰凉。

所有频率,完全相同。

他在笔记上写下结论:“这不是超自然现象,是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亿万饥饿灵魂的集体记忆在寻找出口。‘灶’是它们的坐标,‘施食’是唤醒它们的钥匙。”

写完,他将这份足以颠覆整个安宁局认知体系的报告副本,用打火机烧成了灰烬,只留下了那管珍贵的原始样本。

又一个深夜,林小树送完最后一单,疲惫地蹲在天台的栏杆边,啃着一个早已冰冷的饭团。

他划开手机,刷到一个本地论坛的热帖——《我家灶台会唱歌,每晚都有人给我留饭,我该不该吃?

》。

他嗤笑一声,正想划走,眼角的余光却瞥见了楼下巷口的一幕。

修车铺的老吴,又像前几天一样,将一碗汤面摆在了老地方。

不多时,那个穿着旧工装的半透明男人再次出现,站在碗边,低头默默地喝着汤。

林小树用力揉了揉眼睛,再看过去,男人已经不见了,只剩下那只碗,还在微微冒着热气。

他怔住了。

父亲临终前气若游丝的话,在他耳边轰然炸响:“儿啊……活不下去了……也要记得……给别人……留口热乎的……”

第二天凌晨四点,林小树骑着电瓶车,经过了福寿街一百七十四号、王记铜炉烧饼铺,以及另一家他打听到的、同样因为主人去世而关停的馄饨店。

他在三家店的门口,分别留下了一份热豆浆、两个肉包子,和一碗刚出锅的小馄饨。

做完这一切,他对着空无一人的街道,轻声说了一句:

“叔叔们,吃饭了。”

这个行为,成了他此后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他就像一个与不存在之人立下约定的信使,风雨无阻。

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因为他每天清晨留下的微薄热量,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阴冷。

直到第七天深夜,当他放下第三份早餐时,巷子尽头的黑暗里,有什么东西,第一次回应了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