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锦绣良缘之换嫁风波4(2/2)
这是一个积累资历、熟悉朝政事务的绝佳位置。周煜并未因为中了探花就沾沾自喜,他依旧低调勤勉,踏实做事,与翰林院的老翰林和同年们相处融洽。
同时,他利用翰林院能够接触大量档案典籍的便利,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整理信息,尤其是关于水利、工造、农事等方面的资料。
他知道,未来想要真正立足,做出成绩,这些实干领域才是关键。水泥的配方和大致原理他也早已回忆整理出来,只待合适的时机拿出。
在翰林院,他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有真才实学却暂无背景的寒门官员,暗中建立了自己的人脉网络。
他依旧通过秦昭,密切关注着三皇子和柳如烟的动向。
柳如烟凭借手段和心机,果然成功引起了三皇子的兴趣,加上她祭酒府养女的身份,三皇子有意纳她入府。
但因为她身份尴尬,且祭酒府对此态度暧昧,三皇子暂时只将她安置在一处别院,并未给予名分。这让柳如烟更加焦躁和不甘。
三皇子则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拉拢朝臣,打压太子一党。朝堂上的气氛日渐紧张。
周煜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如同一个耐心的猎人,等待着最佳时机。
机会很快来了。
次年夏季,南方多地暴雨连绵,黄河下游一处支流决堤,淹没了数县田地村庄,灾情严重,流民失所。
朝廷急需派人前往赈灾并督导河工堵决口、修堤坝。
这是一个苦差事,办好了是大功一件,办不好就可能丢官罢职,甚至获罪。而且灾区环境艰苦,还有疫病风险,许多官员都避之不及。
太子和三皇子两派为了此事争执不下,都想推举自己人去,又怕对方使绊子办砸了连累自己。
就在僵持不下时,入职翰林院不到一年的周煜,出乎所有人意料地主动上折子,自请前往灾区治水!
奏折写得情真意切,忧国忧民,并表示自己虽年轻,但愿为君分忧,为民请命,甘愿赴汤蹈火。
皇帝正为此事烦恼,见新科探花主动请缨,且言辞恳切,龙心大悦,大加赞赏,当即准奏,任命周煜为钦差副使,跟随一位老成持重的工部侍郎前往灾区督办的河工赈灾事宜。
消息传出,朝野议论纷纷。有人赞周探花年少有为,勇于任事;有人笑他书生意气,不知天高地厚,此去必定碰得头破血流;也有人猜测这是周尚书为儿子铺路的一次豪赌。
周维明也为儿子捏了一把汗,但看到周煜沉稳自信的眼神,他选择了相信和支持。
离京前夜,周煜将苏静瑶叫到身边。
“我此去恐怕要数月之久,家中一切,就要辛苦你了。”他叮嘱道,“母亲那边,你只需按礼数晨昏定省,少说话,多送礼。若有难处,可去寻大哥大嫂帮忙。外院之事,有管家和我的心腹小厮,我已交代清楚,他们会帮你。”
苏静瑶强忍着离愁和不舍,重重点头:“夫君放心,我会守好家里,等你回来。你……你一定要保重身体,注意安全。”她拿出一个精心绣制的平安符,塞进他手里,眼圈红红的。
周煜接过平安符,心中温暖,轻轻抱了抱她:“等我回来。”
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亲近,苏静瑶瞬间脸红如血,心砰砰直跳,却用力回抱了他一下。
次日,周煜带着皇帝的期望和家人的牵挂,踏上了南下治水的征程。
他知道,这将是他真正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战。而朝堂之上,关于他的议论和三皇子、柳如烟那充满恶意的目光,都暂时被抛在了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