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富察尔康的崛起完(2/2)
傅恒笑道:“皇上过奖了。都是尔康严格要求的结果。”
这时,一阵骚动传来。原来是一只猛虎突然出现,惊了马队,直冲向皇子们的区域。
侍卫们慌忙护驾,乱作一团。眼看猛虎就要扑向十五阿哥,千钧一发之际,尔康策马冲来,一箭射中虎眼。
猛虎负痛狂吼,转向尔康扑来。尔康临危不乱,又是一箭,正中虎喉。猛虎踉跄几步,轰然倒地。
全场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欢呼声。
乾隆亲自下马,扶起跪地请罪的尔康:“何罪之有?你救驾有功,当赏!”他解下随身玉佩赐予尔康,“此玉佩随朕多年,今日赐你,见玉佩如见朕面!”
“臣谢主隆恩!”尔康叩首。心中明白,这不仅仅是赏赐,更是一种无声的承诺——乾隆在向他保证未来的地位。
“阿玛,您看到了吗?”他轻声自语,“儿子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就在这时,慕沙公主来京,朝堂上,慕沙叩见皇帝后,目光复杂地看了眼尔康,接着转向乾隆,“陛下,慕沙此次前来,还为带来父王的另一个请求。”
乾隆挑眉:“哦?但说无妨。”
慕沙正色道:“缅甸愿与大清永结盟好,为表诚意,父王愿将缅甸公主下嫁大清宗室。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全场哗然。尔康心中一震,突然明白慕沙的真正来意——她要以自己的婚姻,彻底终结过去的感情,为两国缔结新的纽带。
乾隆沉吟片刻,目光扫过在场宗室子弟,最后落在尔康身上:“尔康,你以为如何?”
尔康深吸一口气,郑重道:“臣以为,此乃两国之幸。但联姻人选需慎重,既要门当户对,又要两情相悦,方能长久。”
乾隆颔首:“说得有理。朕会慎重考虑。”
慕沙看向尔康,眼中闪过一丝释然的笑意。她知道,尔康这是在委婉地表达对她的关心——不希望她成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
宴会结束后,尔康找到慕沙,真诚道:“公主何必如此?婚姻大事,关乎一生幸福...”
慕沙打断他:“尔康,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既然不能嫁与心爱之人,不如嫁与对国家有益之人。”她微笑,“你放心,我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不会委屈自己。”
尔康心中感慨,终是躬身一礼:“祝公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慕沙看着他,轻声道:“你也一样。要永远幸福下去。”
望着慕沙远去的背影,尔康心中百感交集。这个曾经让他险些迷失的女子,最终以这种决绝的方式,为他们的过往画上了句号。
回到府中,紫薇迎上来,眼中带着担忧:“尔康,慕沙公主她...”
尔康握住她的手:“放心,一切都过去了。她来是为了两国邦交,也是为了彻底告别过去。”
紫薇依偎在他怀中:“尔康,我们要永远在一起,再也不分开。”
“好,永远在一起。”尔康轻声答应。
窗外,月光如水。尔康望着满天星斗,心中平静而坚定。
乾隆三十五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十一月,乾隆突然病倒,虽经太医精心调理,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立储之事再也拖延不得。
腊月初一,乾隆召所有重臣和皇子到养心殿。病榻上的皇帝虽然虚弱,但目光依然锐利。
“朕年事已高,立储之事不能再拖。”乾隆声音低沉却清晰,“朕决定立十五阿哥永琰为皇太子。”
殿内一片寂静,随即响起一片“皇上圣明”之声。
乾隆继续道:“太子年轻,需得力辅佐。朕特命富察尔康为太子太师,与傅恒、刘墉等共同辅政。”
尔康叩首:“臣遵旨。必当竭尽全力,辅佐太子。”
乾隆满意地点头,又对永琰道:“永琰,尔康是国之栋梁,你要多向他请教,不可怠慢。”
永琰恭敬答应:“儿臣谨遵皇阿玛教诲。”
退出养心殿时,尔康感受到各方投来的复杂目光——有羡慕,有嫉妒,更有警惕。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真正站到了权力的巅峰,也站到了风口浪尖。
傅恒与他同行,低声道:“尔康,辅政大臣不好当。你要格外小心。”
尔康郑重道:“晚辈明白。必当谨言慎行,不负皇上重托。”
乾隆三十六年的春天,皇上病情加重,已不能理政。太子永琰监国,尔康等辅政大臣实际执掌朝政。
这日,尔康正在批阅奏折,绵德匆匆进来:“阿玛,太子召您即刻进宫。”
尔康心中一凛。近来太子对他似乎有所疏远,反而亲近一些保守派老臣。恐怕又有变故。
养心殿内,太子永琰面色凝重:“富察大人,近日有御史弹劾你专权跋扈,结党营私。你可有话说?”
尔康从容道:“殿下明鉴。臣执掌朝政,难免得罪一些人。但臣所作所为,皆为国家社稷,问心无愧。”
永琰沉吟片刻,忽然道:“朕听说你与缅甸公主仍有书信往来?”
尔康心中一震,知道这是有人又在拿旧事做文章。他正色道:“殿下,臣与慕沙公主确有书信往来,但都是商讨两国事务,绝无私情。所有信件都有存档,殿下可随时查阅。”
永琰盯着他看了良久,忽然笑道:“太师多虑了。朕自然信得过你。只是朝中流言纷纷,朕不得不问一句。”
尔康叩首:“臣明白。殿下能直言相问,正是明君之风。”
退出养心殿,尔康心中雪亮:太子这是在敲打他。年轻皇帝即将登基,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权力,防范权臣。他富察尔康位高权重,自然首当其冲。
回到府中,尔康立即召来永璂:“绵德,阿玛要你去做一件事。”
绵德恭敬道:“阿玛请讲。”
尔康压低声音:“太子即将登基,必会重用自己亲信。我要你主动请缨,前往边境历练。”
绵德惊讶:“阿玛,这个时候我怎能离开京城?”
尔康意味深长道:“正是这个时候才要离开。记住,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你在边境建立功业,将来才有更大作为。”
绵德似懂非懂,但素来信任父亲:“儿子遵命。”
三日后,绵德上奏,自愿前往云南边境历练。太子准奏,还特意赏赐鞍马兵器,以示恩宠。
尔康又做出一系列安排:逐步交出手中的部分权力,推荐太子亲信接任;让紫薇多进宫陪伴太后和太妃,巩固内廷关系;自己则称病在家,减少参与朝政。
这些举动果然让太子放心不少,对尔康的态度重新转为尊重。
乾隆三十六年冬,乾隆驾崩,太子永琰即位,改元嘉庆。尔康作为辅政大臣,主持丧仪,扶柩安葬,一切井井有条。
新帝登基后,论功行赏。出人意料的是,尔康上表请辞所有实职,只保留虚衔。
嘉庆帝再三挽留,尔康坚持请辞:“臣年事已高,恐难胜任。愿陛下另择贤能,臣愿以余生教导皇子,报效皇恩。”
嘉庆最终准奏,加封尔康为一等公,赐金鞭一把,可随时入宫觐见。尔康的儿子绵德因在边境立功,被擢升为云南巡抚,成为最年轻的封疆大吏。
朝中众人看不懂尔康的急流勇退,只有傅恒等少数人明白他的深意——在新帝登基之初主动让权,既是表明忠心,也是为子孙铺路。
果然,嘉庆亲政后,清洗了不少前朝老臣,但尔康一家因早早退让,反而备受礼遇。绵德在云南政绩卓着,深得嘉庆赏识。
嘉庆五年的春天,尔康已是花甲之年。这日,他正在府中教导孙子读书,突然接到宫中急召:嘉庆帝病重,召他即刻入宫。
养心殿内,嘉庆面色苍白,握住尔康的手:“太师,朕...朕恐怕不行了。皇子年幼,朕要托付给你了...”
尔康老泪纵横:“陛下放心,老臣必当竭尽全力,辅佐新君。”
嘉庆驾崩后,六岁的皇长子继位,改元道光。尔康作为四朝元老,再次被任命为辅政大臣。
这一次,尔康没有再推辞。他知道,大清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需要他这棵老树再撑一段时间。
道光三年的冬天,尔康病逝于府中,享年七十二岁。临终前,他将绵德叫到床前,留下最后遗言:“忠君爱国,谨言慎行,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道光帝追赠尔康为太师,谥号“文忠”,配享太庙。绵德继承父志,成为新一代朝廷重臣。
富察尔康的一生,从额驸到权臣,从福尔康到富察尔康,历经四朝风雨,始终屹立不倒。他改变了个人命运,影响了朝廷格局,最终成为大清王朝的一段传奇。
紫禁城的红墙依旧,只是换了人间。但富察尔康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青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