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皂名远扬商机涌 利泽乡梓建塾基(2/2)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与族老们的商议,陈彦定下了策略:对于本县及邻县有实力的商户,可以适当批发,但必须签订契约,规定销售区域和最低价格,以防恶意竞争,损害“陈记”品牌;对于想代理到更远地方(如府城)的大商行,则可以考虑合作,但需确保品质和利润分成。
有了明确的方向,陈延岳谈判起来也有了底气。最终,“陈记皂坊”与几家信誉良好的商户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虽然批发价低于零售价,但巨大的出货量带来的利润更为可观!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陈记皂坊”不仅完全收回了前期开店、原材料、人工等所有投入成本,还实现了惊人的盈利!当初集资的一百多两银子,如今翻了好几番!
生意走上正轨,陈彦并没有满足。他敏锐地意识到,单一的产品和香味,时间长了可能会让顾客产生审美疲劳。于是,他再次展现了其创新思维。
他找来母亲和二婶,提出了新的想法:“娘,二婶,咱们现在的肥皂主要是桂花薄荷香。我想着,可以试着加入其他花草的香气,比如秋天可以制菊花香的,清肝明目;冬天可以尝试梅花香的,冷艳清幽;春天还可以用桃花、茉莉……这样,不同季节,不同喜好的人,都能有更多的选择。”
张桂娘和李秀娟如今对儿子(侄子)的奇思妙想已是深信不疑,立刻着手试验。她们尝试将晒干的菊花、梅花瓣研磨成粉,或在熬制皂液时加入浸泡过花瓣的汁液,果然制出了带有不同清雅香气的肥皂。虽然工艺更复杂些,但成品更加精致,令人爱不释手。
当这些散发着菊花、梅花等不同香味的“新品”肥皂在“陈记皂坊”推出时,再次引起了轰动!尤其是那些追求时尚、喜欢新奇的女眷们,更是纷纷追捧,甚至有人为了集齐不同香型而多次购买。肥皂不再仅仅是清洁用品,更成了一种带有季节感和品味的“雅物”。
随着口碑的持续发酵和产品的推陈出新,“陈记”肥皂的名声越来越响,甚至传到了周边县城。物以稀为贵,在清河县零售一百文一块的肥皂,被一些投机者转卖到外地,价格竟然被炒到了一两银子甚至更高!即便如此,依然有人愿意买单。“陈记皂坊”和它的主人陈彦,成为了清河县商界的一个传奇。
巨大的财富,如同甘霖般滋润了曾经贫瘠的陈家沟。全村入股的家庭,都按照股份分到了可观的红利。家家户户翻修了房屋,添置了新衣,饭桌上也有了肉腥。更重要的是,一种名为“希望”和“自信”的光芒,照亮了每个村民的脸庞。
陈家沟,这个曾经默默无闻、以贫穷闻名的小山村,一跃成为了整个清河县乃至周边地区都艳羡的“富裕村”、“明星村”。村里适婚的青壮年,一下子成了婚恋市场上的“抢手货”。附近村子乃至镇上的媒婆,都快把陈家沟的门槛踏破了。短短两个月内,村里就有不下十个小伙子娶上了媳妇,而且姑娘的条件都比以往好了不知多少。整个村子洋溢着喜庆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陈彦在喜悦之余,思考得更为长远。一天晚上,在家庭会议上,他郑重地向祖父和父亲提出了一个建议:
“爷爷,爹,如今咱们村日子好过了,手里也有了余钱。但我觉得,光有钱还不够。咱们陈家沟要想真正改变命运,一代比一代强,还得靠读书识字,明事理,长见识。我想……从咱们家这次分得的利润里,拿出一大部分,再倡议村里其他有余力的人家也出一些,在村里建一座像样的学堂,请一位有学问的先生来,让村里的孩子们,无论男女,都能有机会启蒙读书。您们觉得怎么样?”
陈满仓和陈延峰听完,先是愣住,随即眼中爆发出激动和赞许的光芒!建学堂!请先生!这是他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啊!
“好!好!彦儿,你说得太对了!”陈满仓激动得胡须直颤,“咱们陈家沟,不能光出会赚钱的,更要出读书人!建学堂!这事爷爷支持!明天我就去找族长说!”
第二天,当陈满仓将陈彦的提议在祠堂前向全村宣布时,整个陈家沟再次沸腾了!建学堂!让娃娃们读书!这比赚多少钱都更让人激动和向往!这意味着他们的后代,有可能摆脱土里刨食的命运,有可能像陈彦一样,成为受人尊敬的读书人!甚至……考取功名!
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全村人一致拥护这个提议!老族长更是老泪纵横,颤抖着声音说:“好!好!彦哥儿这是给咱们陈家沟立下了万世的基业啊!建!这学堂必须建!各家各户,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咱们一定要建一座最好的学堂!”
于是,在“陈记皂坊”生意红红火火的同时,另一项更为宏大、影响更为深远的事业——兴建村塾,在陈家沟热火朝天地展开了。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那个年仅七岁,却已深刻改变了一个村庄命运的孩童——陈彦。
------
(第五十八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