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归家酣眠慰辛劳 拜师呈礼启新程(2/2)
赵文渊见陈彦处事如此周到,礼数周全,既尊师重道,又顾念同门师兄弟之情,心中更是满意,让福伯将狼皮收好,转交内眷。
礼物呈送完毕,气氛融洽。赵文渊让二人坐下,神色认真起来,目光深邃地看着陈彦:“彦儿,你此次毅然入山,历时一月,所谓历练,究竟所为何事?山中一月,你又经历了些什么?心境又有何变化?需细细道来,不得隐瞒。”他需要深入了解弟子这段时间的真实经历和心路历程,这远比读多少本书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性、志向和潜力。
陈彦知道在先生面前无需也无法隐瞒,便收敛心神,整理了一下思绪,将从最初萌生入山念头、如何说服担忧的家人、山中日常的艰苦与适应、遭遇狼群时的惊骇与应对、设计猎熊时的决断与协作、以及最后师父清尘道长那番关于“留有余力”的当头棒喝等经历,原原本本,坦诚详实地道来。他没有刻意渲染危险来标榜自己,但也没有轻描淡写掩盖其中的艰难与考验,而是平实地叙述,重点阐述了自己为何要坚持(检验所学、磨砺意志)、如何在绝境中与石头相互扶持信任、如何将所学武艺与智慧运用于实际、以及经历生死后对“勇气”(非匹夫之勇)、“责任”、“文武之道相辅相成”的更深层次理解。
他语气平和,条理清晰,既展现了少年人难得的胆识与锐气,又不失沉稳与深刻的反思。赵文渊静静地听着,时而微微蹙眉,时而缓缓颔首,直到陈彦讲完,书房内安静了片刻,他才长长舒了一口气,眼中满是激赏之色。
“好!好一个‘绝境砺心志,实践出真知’!”赵文渊抚掌轻叹,声音中带着难得的激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我欺!你能有此魄力深入险地,有此毅力坚持到底,更有此悟性将经历化为资粮,殊为不易!见识过天地之广阔,方知自身之渺小;经历过生死之考验,方明志向之坚定;实践过所学之技艺,方懂道理之真切。看来,你这‘文武兼修’之路,并非少年人一时兴起的空想,而是脚踏实地、用汗水和勇气走出来的实在路径!为师甚慰!”
一旁的赵修远早已听得目瞪口呆,心驰神往。他想象着师弟描述的场景:深夜被绿油油的狼眼包围、与小山般的黑熊搏杀……这比他偷偷看过的所有侠义演义都要真实、刺激百倍!他看着陈彦,只觉得这个比自己还小几岁的师弟,身影忽然变得高大起来,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羡慕和佩服,忍不住插嘴道:“师弟!你也太厉害了!下次……下次要是再去,能不能带上我?我也想去见识见识!”
赵文渊瞪了孙子一眼,斥道:“休得胡闹!你师弟是去历练心志,你当是去游山玩水吗?”赵修远缩了缩脖子,不敢再言,但看向陈彦的眼神依旧火热。
考察完心性阅历,赵文渊开始考察学业。他随意抽问了《论语》中“君子不器”的深意,《孟子》里关于“浩然之气”的养法,以及近期布置的几篇经义文章的理解。陈彦虽在山中,每日仍坚持挤出时间温书默诵,加之经历丰富后,对许多圣贤道理有了更切身体会,回答起来不仅引经据典、流畅准确,更能结合自身见闻,阐发出朴实而深刻的见解,言之有物,令人信服。
赵文渊越听越是满意,脸上严肃的表情渐渐化开,最终露出了极为欣慰和灿烂的笑容,这在他脸上是极少见的。他放下手中的书卷,目光灼灼地看着陈彦,用一种郑重而充满期许的语气宣布道:“彦儿,经此一月磨砺,你之心志坚韧,已远超同龄;见识格局,亦非寻常童子可比;学业根基,非但未荒废,反而因阅历滋养而更显扎实深厚!观你气象,沉稳中蕴藏锋芒,已非吴下阿蒙!为师看来,今年的县试、府试,你已可下场一搏!”
“县试?府试?”
此言一出,如同平地惊雷,在陈彦耳边炸响!他猛地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向先生,心脏在胸腔里“咚咚”狂跳,仿佛要蹦出来一般!虽然他一直刻苦读书,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踏上科举之路,但也知道按照常理,他这个年纪,多半还需再打磨一两年,打牢基础。他万万没想到,先生竟然会在此刻,如此肯定地告诉他,一个月后,他就可以去参加那决定无数读书人命运的科举考试了!
巨大的震惊过后,是汹涌而来的狂喜和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科举!那是通往更广阔天地的桥梁,是实现抱负的起点!他努力压下心中的激动,声音因紧张而略带一丝颤抖:“先生……学生……学生真的可以了吗?”
“自然可以!”赵文渊肯定地点头,语气不容置疑,“你的文章火候已到,缺的正是这份沉稳历练后的心境。如今二者兼备,正当其时!”
这时,赵修远也反应过来,他比陈彦还要激动,一把拉住陈彦的胳膊,兴奋地喊道:“太好了!师弟!你可以下场了!咱们师兄弟一起!这次县试,咱们一定要一起考过,给先生争光!你放心,有师兄我在,咱们互相切磋,一定能行!”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师兄弟二人双双上榜、光耀门楣的场景。
看着师兄真诚而热切的目光,陈彦心中的激动也平复了许多,转化为一股并肩奋斗的豪情。他重重点头,对赵修远道:“好!师兄,我们一起努力!”
赵文渊看着眼前这两个朝气蓬勃的弟子,心中满是欣慰,但他不忘叮嘱道:“距离县试尚有月余时间。这最后一个月,至关重要。彦儿你需将山中历练的锐气稍加收敛,沉心静气,回归书斋,将经史子集从头至尾再细细梳理一遍,查漏补缺,尤其要研磨制艺文章的起承转合、破题立意的技巧。切记,考场之上,沉稳为上,锋芒不可过露,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但亦不可全无,需恰到好处地展现才学。”
“是!学生谨记先生教诲!定当潜心备考,不负先生期望!”陈彦躬身应道,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沉稳,但眼神中燃烧着奋斗的火焰。他知道,一条更加广阔、充满挑战却也充满希望的道路,已经在他面前正式铺开。而过去一个月那生死之间的深山磨砺,正是他踏上这条康庄大道最坚实、最独特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