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家暖如粥润无声 砥志砺行备县试(2/2)
生活起居上,家人更是体贴入微。他读书的房间,每天都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窗户擦得亮堂堂的,确保光线充足。晚上点灯熬油看书时,母亲总会悄悄送来一碗温热的糖水或是一碟点心,叮嘱他别看得太晚,仔细眼睛。弟弟妹妹们也变得格外“懂事”,在他看书或练字时,都会自觉地放低声音,不去打扰他。就连平日里最闹腾的陈康,也知道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像个小卫士一样,不让别人随便进去。
更让陈彦感动的是师父清尘道长的态度。一日晨练后,道长特意将他留下,温和地说道:“彦儿,科举在即,文章学问是头等大事。这练功强身,贵在持之以恒,但也不必拘泥于一时长短。这段时日,你若觉得课业繁重,晨练的强度可以适当减轻,或者……暂时停一停,待考完再恢复也无妨。身体底子已经打下,不至于荒废几日就前功尽弃,莫要因此耽误了正事。”
道长这番话,充满了理解与关怀,完全是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陈彦心中感激,但他略一思索,却坚定地摇了摇头:“多谢师父体谅!不过,弟子觉得,这晨练不能停,也不该减。”
他看着师父,认真解释道:“每日站桩吐纳,活动筋骨,非但不会耗费太多精力,反而能让头脑更清醒,精神更集中。练武之后,浑身气血通畅,再坐下读书,效率更高。而且,这已成了习惯,骤然停下,反而会觉得少了什么,心神不宁。请师父放心,弟子会安排好时间,文武并举,不敢偏废。这也正是弟子所追求的‘文武兼修’之道。”
清尘道长闻言,眼中闪过激赏之色,捻须微笑点头:“好!有此心志,为师便放心了。那就依你,量力而行即可。”
于是,陈彦依然保持着严格的作息:凌晨起身,与石头一同随师父练功半个时辰,打磨筋骨,淬炼意志;早饭后,便埋首书斋,按照赵先生的指导,潜心研读经史,揣摩文章技法;下午则抽出时间,或温习功课,或练习剑法舒缓心神;晚上则挑灯夜读,查漏补缺。他将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张弛有度,并未因备考而显得焦头烂额,反而有种从容不迫的气度。
而在赵府那边,赵文渊先生对陈彦和赵修远的考前辅导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深知县试虽只是科举的第一步,却是筛掉大量考生的关键门槛,尤其是对陈彦这样年纪尚轻的考生,文章火候和应试技巧尤为重要。
他不再泛泛而谈经义,而是针对县试的特点,进行强化训练。他找出历年县试的优秀考卷(墨卷)和题目,让二人反复研读、模仿、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精益求精。
他发现陈彦天资聪颖,经义理解透彻,文章常有真知灼见,但有时在“制艺”的格式规矩上,尤其是八股文的严格框架下,为了追求新奇或深度,偶尔会略显“出格”,不够“稳当”。而赵修远则相反,文章格式工整,辞藻华丽,但有时内容略显空泛,深度不足。
于是,赵先生便因材施教。对陈彦,他重点训练其文章的“稳”与“准”,要求他在保持见解的同时,更要注重符合科举规范,学会在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展现才学,告诫他“奇正相生,以正合为基”。他让陈彦多做各种类型的题目,尤其注重破题的精准和立意的稳妥。
对赵修远,则着重引导他充实文章内容,要求他多读史论,结合实事,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避免流于浮华。
师徒三人在书房中,常常为一篇文章的某个用词、某个典故的出处、某个论点的逻辑,反复推敲,直至深夜。赵先生要求极高,批改考卷时毫不留情,但每有进步,也不吝赞扬。陈彦和赵修远互相切磋,互相砥砺,一个沉稳灵动,一个工整扎实,倒也相得益彰。
在这样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师父倾囊相授的指导以及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时间一天天过去,陈彦的学问文章越发精进,气质也愈发沉静从容。距离县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陈家沟上空,仿佛也弥漫着一股期待与紧张交织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