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师长相询析答卷 暂释重负庆小成(2/2)
大约过了一个多时辰,楼下传来动静,是赵修远回来了。只见他一脸疲惫,但眼神中带着如释重负的光彩,显然也是完成了答卷。赵文渊先生便让伙计将陈彦和赵修远都叫到了自己的房间,陈延岳也小心翼翼地跟了进去,坐在角落,屏息凝神,生怕打扰。
房间内,赵文渊端坐上首,神色严肃。陈彦和赵修远在下首坐定。
“县试已毕,成败暂且不论,首要在于复盘反思,明晰得失。”赵文渊开门见山,“你二人将今日所答试题,尤其是经义、策问与诗赋的大致破题思路、文章梗概,依次道来。彦儿,你先说。”
“是,先生。”陈彦定了定神,开始清晰而条理地叙述起来。他从帖经、墨义的稳妥作答,到经义题“民为贵”的论述框架(从释义、引经、论证到结合历史),再到策问题关于赈灾的几条务实对策(勘灾、赈济、以工代赈、维稳),最后是诗赋题《秋夜怀友》的构思意境和诗句大意。他语气平稳,重点突出,并不赘言,显得沉稳而有条理。
赵文渊静静地听着,手指偶尔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眼神深邃,看不出喜怒。
待陈彦说完,赵文渊目光转向赵修远:“修远,你呢?”
赵修远深吸一口气,也开始讲述。他的叙述相较于陈彦,显得更富有激情一些,尤其在谈到经义题时,他引证更为繁复,辞藻也更显华丽;策问部分,他则偏重引述古圣先贤的治国理念,略显空泛但气势很足;诗赋方面,他写了一首七律,用典较多,描写的是与友人春日游玩的场景,风格秾丽。
赵文渊同样耐心听完,未置一词。房间内一时陷入了沉默,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市井声。陈延岳紧张得手心冒汗,看看赵先生,又看看两个侄子,大气都不敢出。
良久,赵文渊才缓缓开口,目光扫过两名弟子:“嗯。听了你二人所述,为师心中大致有数了。”
他先看向赵修远:“修远,你的文章,气势是有的,引证也足,可见平日用功。然,经义论述,稍嫌堆砌,核心义理阐发可再精炼;策问之答,贵在切中时弊,提出可行之策,引经据典固佳,但需落到实处,方见功力。”
赵修远闻言,脸色微红,恭敬道:“学生明白,谢先生指点。”
接着,赵文渊看向陈彦,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彦儿,你的答卷,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经义题能抓住‘民本’核心,论述扎实,引证恰当;策问之答,条理清楚,所言几策,颇合实务,虽略显简朴,但方向是对的,对于一个少年学子而言,已属难得。诗作……情真意切,意境不俗,格律亦工。”
他顿了顿,总结道:“总体而言,你二人此番作答,皆未偏离正道,基本发挥出了平日所学。以县试之标准来看,若无重大纰漏或卷面污损,通过应无大碍。”
此言一出,不仅陈彦和赵修远松了口气,一直紧绷着神经的陈延岳更是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真……真的?赵先生!您是说……彦儿和修远贤侄,这县试……算是过了?!”
赵文渊看着陈延岳激动的样子,微微颔首,语气肯定:“若无意外,当是如此。县试重在考察基础是否扎实,行文是否合规。他二人根基尚可,答题亦未出格,通过的可能性很大。当然,最终名次高低,还需看众考生整体情况及主考官的偏好。”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陈延岳喜形于色,搓着大手,在房间里来回走了两步,突然大手一挥,洪亮地说道:“赵先生!今天中午说什么也得好好庆祝一下!我请客!咱们就在这客栈,点几个好菜,好好吃一顿!也算是犒劳两个孩子辛苦了这么久!”
看着他发自内心的喜悦,赵文渊的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一丝温和的笑意,并未拒绝这份朴实的好意,点了点头:“也好。”
陈彦和赵修远对视一眼,也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轻松和喜悦。这一场煎熬,总算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便是等待放榜的日子了。
------
(第七十八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