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77章 凝神静气破试题 腹有诗书自挥洒

第77章 凝神静气破试题 腹有诗书自挥洒(2/2)

目录

他放下笔,活动了一下有些酸涩的手腕。巡考的衙役正好走过,目光扫过他,并未停留。陈彦从考篮里取出母亲准备的干粮——几张烙得干硬的饼子和几块咸肉干,又拿出水囊。饼子虽然冷硬,肉干也咸涩,但在此时,却显得格外珍贵。他小口地吃着饼,就着清水,慢慢咀嚼,既补充体力,也让紧绷的大脑稍作休息。他不敢多吃,以免饭后困倦,只是垫垫肚子而已。吃完后,他将杂物收好,用清水漱了漱口,重新提振精神。

休息片刻后,他继续完成经义题的收尾,然后开始作答策问题。对于安抚灾民之策,他结合前世的一些见识和今世所学,提出了几点看法:其一,及时勘察灾情,如实上报,请求朝廷减免赋税徭役;其二,开仓放粮,设粥棚赈济,稳定民心;其三,组织灾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等,既安抚民生,又增强抗灾能力;其四,严惩趁灾打劫、囤积居奇的不法之徒,维持社会秩序。虽无惊人之语,但条理清晰,务实可行,符合一个少年学子应有的见识和分寸。

最后,便是诗赋题——“怀友人”,五言律诗,限“真”韵。

看到此题,陈彦心中微微一动。他不禁想起了山中与石头相依为命、共同历练的日子,想起了与师兄赵修远在赵府书房中互相切磋、偶尔抱怨却又共同奋进的情景,甚至还想到了那位云游四方、看似超然却内心温暖的清尘道长……这些,不都是他的“友人”吗?一种真挚的情感在胸中涌动。

他闭目沉吟片刻,脑海中浮现出与友人别离后,秋夜独坐,望月思人的画面。格律、韵脚、意象在心中渐渐清晰。他提笔蘸墨,在诗稿上略作修改后,便郑重地誊写到试卷上:

《秋夜怀友》

离群惊节物,独坐念音尘。

风竹声疑语,霜月影故人。

山深驿路远,秋老雁书频。

何当共樽酒,细论杏园春。

(注:杏园,常指唐代进士及第后赐宴的杏园,后泛指科举及第,此处暗含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与共同奋斗的期望。)

这首诗,前两联写秋夜独处的寂寥和对友人声容笑貌的怀念,情景交融;颈联通过“山深驿路”、“秋老雁书”进一步渲染距离之远、思念之切;尾联则笔锋一转,表达盼望重逢、把酒共话、畅想未来的美好愿望。全诗紧扣“怀”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对仗工整,押“真”韵准确,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要求。

写完最后一个字,陈彦轻轻放下笔,长舒了一口气。他仔细地将试卷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错漏、污损,文字也清晰工整。此时,高台上的第三炷线香才燃了不到一半。他感到胸中所有所学所感已倾注于笔端,再无遗憾。

于是,他举手示意。一名巡考衙役走了过来。陈彦恭敬地说道:“差爷,学生答毕,请求交卷。”

衙役看了看他工整的试卷,又看了看香,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并未多言,只是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离开号舍。

陈彦收拾好考篮,将试卷平整地放在书板上,然后起身,轻轻走出了这间困了他大半天的狭小号舍。当他穿过寂静的考场,走向出口时,能感受到不少尚未答完的考生投来的或惊讶、或羡慕、或紧张的目光。他没有回头,步履从容地走出了考场大门。

门外,阳光正好,喧嚣的人声再次涌入耳中。三叔陈延岳正焦急地等在远处,看到他出来,立刻快步迎了上来,脸上满是关切和期待:“彦儿!怎么样?怎么这么早就出来了?题都答完了吗?”

陈彦看着三叔焦急的样子,露出一个平静而略带疲惫的笑容:“三叔,放心,都答完了。我们回客栈吧。”

------

(第七十七章完)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