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79章 客栈闲居待佳音 县衙秉笔定案首

第79章 客栈闲居待佳音 县衙秉笔定案首(2/2)

目录

山深驿路远,秋老雁书频。

何当共樽酒,细论杏园春。”

吟罢,他抚掌轻叹:“妙啊!秋夜怀友,情景交融。‘风竹声疑语,霜月影故人’,联想新奇,对仗工巧,将思念之情具象化,意境幽远。尾联‘共樽酒’、‘论杏园’,既盼重逢,又寄予前程,情怀真挚,格调不俗!限‘真’韵而毫无凑韵之感,难得!此子诗才,不凡!”他再次毫不犹豫地画上圈,批注:“情真意切,格高韵远。”

经过数日紧张的批阅、复核、交叉审阅,所有试卷的初步等第终于评定完毕。阅卷官们将其中最优秀的数十份试卷筛选出来,呈送给县令周文正做最后裁定,尤其是要确定本次县试的“案首”(第一名)。

周县令端坐案前,神情严肃,一份一份地仔细审阅着这些被列为“圈”等的优秀试卷。他看得非常仔细,时而点头,时而沉思。当看到那份经义题被评为“理明辞达”、诗赋被评为“格高韵远”的试卷时,他停留的时间格外长。他将经义部分反复看了两遍,又低声将那首《秋夜怀友》吟诵了数遍,眼中赞赏之色越来越浓。

“诸位辛苦了。”周县令放下最后一份试卷,环视在场的阅卷官,“今科县试,佳作频出,可见我清河文风日盛,诸位功不可没。关于案首之选,诸位有何高见?”

几位阅卷官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推崇另一份经义更为宏博、引证更为繁富的试卷的,也有赞赏某份策问写得特别切中时弊的。但那位老教谕则力荐那份经义扎实、诗赋出众的试卷:“县尊明鉴,案首之选,当重其综合才学与潜力。此卷经义,立论正大,论述严谨,根基稳固;其诗赋,情韵兼胜,灵气逼人。二者兼备,尤为难得。且观其文风,沉稳中见锋芒,老练而不失朝气,假以时日,必非池中之物。”

周县令微微颔首,他心中其实也已倾向于这份试卷。他想起报名时见过的那个沉稳聪慧的少年陈彦,又想起他献方助役的往事,再结合眼前这份文采斐然、理趣盎然的答卷,心中已有决断。

“本官亦以为此卷最佳。”周县令最终拍板,“经义乃根本,诗赋见性情。此卷根基扎实,文采斐然,情理兼备,可为案首。其余诸卷,依诸公所评等第,依次排定名次。”

“谨遵县尊钧旨!”众阅卷官齐声应道。

案首既定,接下来便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拆封糊名,填写正榜!书吏们小心翼翼地将糊名纸揭开,当揭开那份被定为案首的试卷时,负责唱名的书吏声音不禁提高了几分,带着一丝惊讶和兴奋:

“甲辰年清河县试案首——陈家沟,陈彦!”

名字一出,几位参与阅卷的教谕、训导面面相觑,既觉意外,又觉在情理之中。他们中有人听说过这个“神童”的名声,但亲眼见到其文采得到县尊如此肯定,仍不免感慨。

“原来是他!难怪……”

“年仅十一岁的案首!了不得!”

周县令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抚须道:“果然英雄出少年。将此榜文妥善誊写,三日后,准时张榜公布!”

县衙内的忙碌与决策,客栈内的陈彦自然一无所知。他依旧每日读书、练武,与师兄、石头说笑,平静地等待着命运的宣判。然而,一股暗流已然在清河县士林之中悄然涌动,关于今年案首可能花落一位年仅十一岁的神童之传闻,已开始不胫而走。

------

(第七十九章完)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