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麓山问道谒圣境 三试遴选纳贤才(2/2)
进入书院,眼前是一个极其宽敞的庭院,青砖铺地,古树参天,庄严肃穆。庭院两侧是长长的廊庑,廊下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书案和蒲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书香,令人不由自主地屏息凝神。
学子们按照执事的指引,依次在廊下的书案后跪坐好。每张书案上都已备好了清水、砚台和一支毛笔。不多时,几位书吏捧着一摞摞洁白的试卷和统一的墨锭,开始分发。整个过程井然有序,鸦雀无声,只有纸张翻动和轻微的脚步声,更增添了考场的紧张气氛。
陈彦接过试卷和墨锭,入手微沉。他深吸一口气,将试卷在书案上铺开,又取过清水,开始不疾不徐地研墨。墨锭在砚台中一圈圈旋转,发出细微而均匀的沙沙声,墨香渐渐散开。这个熟悉的过程,有助于他平复心绪,集中精神。
待墨研得浓淡适中,陈彦提笔蘸墨,凝神看向试卷。
第一场,经义题。题目果然是《大学》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一段所有读书人都滚瓜烂熟的经典。但岳麓书院显然不要求简单的背诵或复述,而是要求“阐发己见”,“立意新颖,见解独到”。
陈彦没有急于下笔。他闭上眼,在心中默诵这段文字,脑海中飞快地思索着。“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者是何关系?仅仅是并列的条目,还是有内在的逻辑层次?结合前世所学的知识管理和自我认知理论,以及今世所读的朱子集注、阳明心学等不同流派的解读,他渐渐有了思路。
他决定不从传统的“内圣外王”或“格物致知”的单一角度去阐释,而是尝试将“明明德”视为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认知与照亮(自我认知与修养),“亲民”视为将这种内在光明推及他人、与社会互动(实践与影响),“止于至善”则是在认知与实践的循环往复中,不断趋向那个至高完美的理想境界(动态的、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这是一个更强调内在与外在统一、认知与实践结合、且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的解读。
思路已定,陈彦睁开眼,目光清明。他提笔濡墨,在草稿纸上先列出了论述的框架:破题点明三者非并列而是递进循环关系->分述“明明德”为基、“亲民”为用、“至善”为的->结合历史人物或自身体会举例->总结强调此“道”的实践性与永恒追求性。
反复推敲修改后,他才在正式试卷上落笔。笔尖在纸上游走,一行行工整的小楷流淌而出,论述清晰,层层递进,既尊重经典原意,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力求在扎实的学问根基上,展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一个时辰很快过去。钟声响起,第一场考试结束。书吏上前收卷。不少学子面露疲态,或长舒一口气,或眉头紧锁,显然答题并不轻松。陈彦放下笔,轻轻活动了一下手腕,对自己的答卷还算满意。
稍事休息后,第二场策问开始。试卷发下,题目是:“近闻湖广南路有苗疆土司纷争不断,时扰边民,当以何策抚之?”
此题一出,考场内响起一片低低的吸气声。苗疆土司问题,涉及民族、地理、历史、军事、吏治等多个方面,极为复杂敏感,绝非泛泛而谈可应对。
陈彦也是心中一凛。但他迅速冷静下来,回想一路所见所闻,以及赵文渊先生平日教导的“经世致用”之学。他意识到,此题关键在“抚”,而非“剿”,重在长治久安。
他沉思片刻,构思对策:首先,强调“恩威并施”,既要以朝廷威仪震慑不法,更要注重“宣教化、易风俗”,通过兴办义学、推广农耕、互市贸易等方式,促进交流,使其渐染华风;其次,主张“选廉吏、重土官”,选派清正干练的官员处理边务,同时妥善任用归心的土司头人,以夷制夷;再次,建议“修屯政、实边备”,在战略要地屯田驻军,既保障后勤,又显威慑,但需严防将士扰民;最后,点明根本在于“布仁政、苏民困”,减轻边民赋税,使其安居乐业,则乱源自消。每一策都力求有具体措施,避免空谈。
最后一场诗赋,题目是“以‘夏日晚晴’为题,作七言律诗一首”。
此时已近黄昏,夏日午后的暑热渐渐散去,天空澄澈,远山如黛,书院庭院中的古木苍翠欲滴。陈彦结合眼前景致与此刻心情,略一沉吟,一首诗便在心中成形:
“骤雨初收暑气清,
麓山云散晚霞明。
风摇竹影书窗乱,
蝉噪松涛心境平。
墨海无涯须静探,
贤关有路待勤行。
登堂莫负晴光好,
一寸光阴一寸诚。”
诗中将夏日雨后晚晴的清凉景色(骤雨初收、晚霞明)与书院环境(麓山、书窗、松涛)相结合,并由景入情,表达了在良好环境中潜心向学、珍惜光阴的决心(墨海静探、贤关勤行、一寸光阴一寸诚),既切题,又抒怀,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三场考试完毕,陈彦放下笔,长长舒了一口气。虽然精神高度集中后有些疲惫,但心中却充满了畅快之感。这三场考试,无疑是对他学识、见识和心性的又一次全面检验。他转头看向赵修远和柳云卿,见二人也刚好停笔,虽然面色有些疲惫,但眼神中都带着完成挑战后的释然与期待。
接下来,便是等待结果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