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惊闻回师疑云起 蛛丝马迹露杀机(2/2)
“末将遵命!”
“传令官!”
“在!”
“即刻以孤王令,八百里加急,传令常胜所部,改变计划,火速向大营靠拢,作为全军预备队!”
“遵命!”
“另,传令后勤督运官,加派一校兵马,增强粮道护卫,沿途增设哨卡,严查可疑人等!”
“是!”
军令一道道传出,整个大营如同精密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之前的乐观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大战将至的肃杀,以及一丝对敌人反常举动的深深警惕。
然而,无论是太孙还是陈彦,都绝不会想到,就在他们为吴邪的反常回师而困惑不解的同时,远在数百里外的宣城郡通判衙门内,正有人因为发现了些许蛛丝马迹,而惊出了一身冷汗,并正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将警告送往南方!
宣城郡,通判衙门,签押房。
时已深夜,通判赵修远却仍未回府安寝。他面容清癯,眉宇间带着读书人的儒雅,亦有一股为民请命的刚毅之气。作为“露会”成员之一,他虽外放为通判,位居太守之下,却因职责所在(通判掌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并对太守有监察之责),对郡内事务尤为留心,尤其关注太孙此次南征的粮草转运事宜。宣城郡地处要冲,大军粮草转运,多经此地,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此刻,他正对着桌上一份郡内户曹呈上的例行公文凝神细看。公文内容是关于近期境内漕运、商旅往来的记录,看似平常。但赵修远的目光,却死死盯在其中的几条记录上,眉头越皱越紧。
“怪事……荆州方面,近期为何有如此多批次的粮船、车队,持着荆州官府的勘合,进入我郡,而后往南运送?规模虽都不算巨大,但频次如此密集……朝廷王师的粮饷,皆由江南各府库调拨,沿途皆有兵丁护送,记录在案。这些荆州来的粮草……是运往何处?供给何人?”
一种职业的敏感和“露会”成员特有的政治警觉,让赵修远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他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巨幅扬州舆图前,手指沿着宣城、芜湖、然后向南……他的目光骤然凝固了!这条路线,若是继续向南,绕过一些关卡,便可悄然进入闽越之地,也就是……如今太孙大军与吴邪匪军交战的核心区域!
“荆州……汉王……粮草……吴邪……”这几个词在他脑海中疯狂碰撞!
一个极其可怕、足以让他浑身冰凉的念头,如同毒蛇般窜入他的脑海!太孙大军此刻正位于建安,前有吴邪贼军,而大军的后方、粮道侧翼,正是……汉王赵奢的荆州!如果……如果汉王有异心,那么太孙大军岂不是……
赵修远猛地打了一个寒颤,冷汗瞬间浸透了内衫!他不敢再想下去,但种种迹象和朝中传闻,交织在一起,让他几乎可以肯定,这绝非巧合!
“不行!必须立刻警告维岳!警告太孙殿下!”赵修远心中狂呼。他深知此事关系何等重大,一旦他的猜测为真,而前方毫无防备,后果不堪设想!但他身为通判,职权有限,无法直接向太守进言此等骇人听闻的猜测,更无权调动兵马。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立刻向他绝对信任的、身处军中的师弟陈彦示警!
他立刻冲到书案前,铺开信纸,提起笔,却感觉手腕都在颤抖。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思索片刻,决定不能明写,以免信件落入他人之手,酿成大祸。他必须以隐语示警。
他奋笔疾书,用只有他与陈彦等少数“露会”核心成员才懂的隐语,简要写下了自己的发现(荆州粮船异常南下)和担忧(“恐南征大军腹背受敌,粮道堪忧”),并强烈建议陈彦立即提醒太孙,“务必加强对西北方向(即荆州方向)之警戒,确保退路与粮道万全,慎防‘家贼难防’”。
写毕,他取出特制的火漆和一枚刻有特殊暗记的私印,将信封缄。随即,他唤来跟随自己多年、绝对可靠的老管家赵福。
“福伯!”赵修远神色前所未有的严肃,将信递给他,“此信,关乎数万将士生死,关乎国本安危!你立刻挑选府中最得力的四名心腹家将,备下最好的快马,分作两路,昼夜兼程,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将此信亲手送到建安城外太孙军中,交到参军陈彦陈大人手中!记住,是亲手!万不可经他人之手!若遇盘查,亮出我的官凭,但信的内容,绝不可泄露半分!即便身死,也需毁掉此信!”
老管家赵福跟随赵修远多年,从未见主人如此紧张,心知事关重大,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接过信件,紧紧揣入怀中,磕头道:“老爷放心!老奴就是拼了这条命,也定将信送到陈参军手中!”
“快去!”赵修远挥挥手,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仿佛压上了更重的石头。
赵福再拜,起身匆匆离去。片刻后,通判衙门侧门悄然打开,四骑快马,如同离弦之箭,悄无声息地没入沉沉的夜色之中,向着南方,疾驰而去。
赵修远独自站在签押房窗口,望着南方漆黑的夜空,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焦虑与不安。他只希望,自己的警告,能赶得及!他只希望,自己的猜测,是错的!
而此时此刻,建安城外的太孙军中,陈彦刚刚协助太孙部署完毕,回到自己的营帐。他同样毫无睡意,摊开地图,目光再次审视着吴邪回师的路线,心中的不安与困惑,越来越浓。他总觉得自己似乎忽略了什么至关重要的线索,但思绪却如同被一层迷雾笼罩,难以看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