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233章 汉王北来势汹汹 新军南定急回援

第233章 汉王北来势汹汹 新军南定急回援(1/2)

目录

建安城头,硝烟尚未散尽,血腥气依旧弥漫在空气中。城楼上,代表大雍朝廷的玄色龙旗已然取代了贼军杂乱的旗帜,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城内,战斗的痕迹随处可见,士兵们正在清理街道,收拢俘虏,扑灭余火,一派大战后的忙碌景象。

郡守府衙,如今已成为太孙赵宸的行辕。大堂之上,气氛凝重远胜于胜利的喜悦。太孙赵宸、参军陈彦、昭武校尉石头等核心将领齐聚,每个人的脸上都看不到丝毫击溃吴邪主力的轻松,反而笼罩着一层更深的阴霾。

“殿下,战果初步清点完毕。”石头的声音带着疲惫,更带着沉重,“此战,我军阵亡一千三百余人,重伤失去战力者约五百,轻伤者近两千。歼敌约一万五千,俘虏超过三万,余者溃散。吴邪率不足五千残部,向南逃入武夷山中。缴获粮草、军械无数,但大多为贼军劫掠所得,品质粗劣。”

阵亡一千三,重伤五百!这个数字,让太孙和陈彦的心都揪紧了。这些都是北衙新军的百战精锐,是太孙赖以立足的根本!一战损失近两千战力,可谓伤筋动骨。虽然战果辉煌,但想到即将面对的敌人,这点胜利的喜悦瞬间被冲淡。

“伤亡……不小啊。”太孙喃喃道,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重伤员就地安置在建安,全力救治阵亡将士,妥善收敛,登记造册,抚恤加倍。”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殿下,当务之急,是应对北面之敌!”陈彦上前一步,语气急促,“汉王叛军动向如何?庐江郡可有消息传来?”

他的话音刚落,一名亲卫便急匆匆闯入大堂,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封插着三根红色羽毛、代表最高紧急军情的信件:“报——!殿下!庐江郡八百里加急军报!”

所有人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太孙一把抓过军报,迅速拆开,目光扫过,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将信纸猛地拍在案上,声音中充满了压抑不住的愤怒和一丝……果然如此的冰冷:“汉王……赵奢!他真的反了!”

陈彦立刻拿起军报,与石头一同观看。信是庐江郡太守李大人亲笔所写,字迹潦草,显然是在极度紧急的情况下书写的:

“殿下钧鉴:臣泣血跪奏!荆州汉王赵奢,已于三日前,公然撕毁朝廷法度,悍然率叛军三万余人,越过州境,入侵我庐江郡!叛军装备精良,攻势凶猛,郡内除庐江城(郡治)外,居巢、临湖、襄安等诸县,或因守将猝不及防,或因兵力薄弱,已相继沦陷!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臣接殿下前日警示,已紧急征调民壮,加固城防,誓与庐江共存亡!然叛军兵锋正盛,已将庐江城团团围住,日夜攻打!城中兵微将寡,存粮虽可支两月,然恐难以久持!恳请殿下速发援兵!迟则庐江不保,江淮震动!社稷危矣!”

“舒县、居巢、临湖、襄安……全都丢了……”石头倒吸一口凉气,“汉王进军……竟如此迅猛!”

陈彦的脸色也难看至极:“看来汉王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其叛军战力,绝非吴邪乌合之众可比!庐江郡北部已失,粮道……已被切断大半!庐江城已成孤城!若庐江有失,叛军便可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历阳、合肥,威胁扬州腹地,甚至截断我军北归之路!”

形势,瞬间危急到了极点!北方的威胁,远比南方的吴邪残部要致命得多!

“殿下!”陈彦猛地抬头,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不能再犹豫了!必须立刻回师北上,救援庐江!与李太守里应外合,击退汉王叛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太孙霍然起身,眼中再无半分迟疑,只有冰冷的杀伐决断:“传令!”

“石校尉!”

“末将在!”

“命你即刻清点所有能战之兵,重伤员留于建安养伤,轻伤者随军出发!缴获之粮草军械,能带走的全部带走,不能带走的,分发给城中百姓或就地封存!给你一日时间,整军备战!明日拂晓,全军开拔,回援庐江!”

“末将遵命!”石头轰然应诺,立刻转身出去安排。

“吴校尉!”

“末将在!”常胜抱拳,脸上战意未消。

“吴邪残部,已成疥癣之疾,暂不足虑!命你率领本部所有兵马,并再从降卒中挑选千名熟悉山路、愿意戴罪立功者,组成一支快速部队,继续向南追击清剿吴邪残部!你的任务,不是全歼,而是驱赶、骚扰,将其牢牢拖在武夷山中,使其无法重整旗鼓,威胁我军后方!可能做到?”

吴校尉立刻斩钉截铁道:“末将必不辱命!定将吴邪残部,困死在山中!”

“好!记住,以袭扰为主,保全实力,必要时可退回建安协防!”太孙叮嘱道。

“末将明白!”

“维岳!”太孙最后看向陈彦,目光凝重,“你立刻草拟两份奏章!第一份,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呈报父皇!详细奏明汉王赵奢勾结贼寇、悍然反叛、入侵州郡、围攻庐江之情!并报我军已击溃吴邪主力,光复建安,现正回师平叛!请求父皇下旨,褫夺汉王爵位,定为逆贼,并速发天下兵马,共讨之!”

“第二份,以孤王令,八百里加急,送往扬州刺史府及江南各郡太守!通报汉王反情,言明利害!请他们即刻起,进入战时状态,严守城池,整军备武,并听从孤王调遣!尤其江南之兵,可相机北上,增援庐江或威胁汉王侧后!告诉他们,平叛之功,孤必奏明父皇,重赏不吝!若有畏敌不前、甚至附逆者,九族同诛!”

“臣,即刻去办!”陈彦深知这两道文书的重要性,这是争取大义名分和外部援助的关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