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基石与暗刃(1/2)
韩老手术的巨大成功,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散了笼罩在合作中心项目上空的最后几片阴云。来自高层那些原本模糊的“关注”,迅速转化为实质性的支持。项目审批流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运转,之前卡壳的各个环节被逐一打通,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强力推动。
医院内部,风向彻底明朗。院长在高层会议上力排众议,正式宣布成立“中瑞终末期心肺疾病杂交治疗中心(筹)”,由林默担任技术中心主任,秦雪担任名誉主任,苏晚晴负责行政与外联。王副院长虽仍保留意见,但在大势面前,也只能保持沉默,只是那眼神深处的阴郁,挥之不去。
中心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首要任务,便是核心团队的搭建与固化。
林默的第一个决定,是关于马保国的。
他将一份正式的人才引进申请表递给马保国,语气平静:“马医生,如果你愿意,中心希望正式引进你,担任副主任医师,负责围手术期管理和复杂并发症处理,同时带教年轻医生。”
马保国拿着那张薄薄的表格,手却抖得厉害。他眼眶瞬间就红了,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一个字。在县医院蹉跎了近二十年,受尽排挤,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没想到年近不惑,竟能遇到这样的转折。
“林医生……我……”他声音哽咽,“我一定好好干!绝不辜负您和中心的信任!”
这个沉默寡言、技术扎实的老主治,终于找到了能让他真正发挥所长的平台。他的稳定和经验,将成为林默这把尖刀最可靠的刀鞘,也是未来中心稳定运行的基石。
张浩则被明确为林默的首席弟子和重点培养对象,开始独立负责一些难度稍低的杂交手术,并在林默的指导下,着手撰写后续的系列研究论文。他的朝气与学习能力,是团队未来的希望。
陈薇凭借其专业能力和与Schid公司的良好关系,被正式聘为中心的特约器械顾问,负责所有高端器械的采购、维护与技术对接。
团队的骨架,逐渐清晰、坚实。
然而,就在林默团队忙于搭建未来蓝图时,刘天雄那柄淬毒的“暗刃”,已然悄无声息地出鞘。
首先是在国际知名的医学专业论坛“cardio”上,出现了一篇署名为某海外华裔学者(实为刘天雄重金聘请的枪手)的评论文章。文章以“审视杂交技术在复杂先心病治疗中的狂热与隐忧”为题,看似客观,实则通篇充满了对林默《柳叶刀》论文数据的苛责性质疑。文章抓住几个统计学上的细微之处大做文章,质疑其病例选择的“偏向性”,并隐晦地暗示其卓越的手术效果“难以重复”,可能存在“选择性报告”。
这篇文章文笔老辣,引经据典,极具迷惑性,很快在小范围的学术圈内引发了一些讨论。
紧接着,国内某家以“敢于发声”着称的医疗自媒体,发布了一篇题为“是医学突破还是资源黑洞?——天价杂交技术背后的冷思考”的长文。文章避而不谈技术本身拯救的生命,而是大肆渲染杂交手术所需的进口器械如何昂贵,医保如何不堪重负,并将林默团队与普通外科医生的收入和工作强度进行片面对比,刻意挑起“公平”与“效率”的对立,煽动公众情绪。
这篇文章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虽然很快被苏晚晴通过官方渠道和友好媒体澄清、压制,但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然扩散,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开始跟风质疑林默和他的技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