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临床初试与查房立威(2/2)
这是最稳妥、最不会出错的答案。
林默不置可否,又看向赵德明:“赵医生,你的看法呢?”
赵德明仔细看着监护仪上的数据,又回想了一下患者的影像资料,谨慎地说:“药物优化似乎已经到了瓶颈,患者症状还在加重。也许……可以尝试评估手术的可能性,但需要非常充分的准备和预案。”
林默依旧没表态,目光转向埃里克:“施密特医生,在苏黎世,你们会如何处理这类病人?”
埃里克抱着手臂,用清晰的英语回答:“我们会进行更精确的右心导管检查,获取真实的肺血管阻力数据。同时,可能会考虑使用Eo(体外膜肺氧合)作为手术桥接或术后支持。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有一个能应对最坏情况的多学科团队。”
学员们听得入神,不同的观点碰撞,开阔了他们的思路。
最后,林默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都只看到了一个侧面。”
“刘医生看到了风险,这是对的,但忽略了患者正在走向终点的趋势。”
“赵医生看到了趋势,这也是对的,但低估了手术本身的巨大挑战。”
“施密特医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思路,但这依赖于我们目前并不完全具备的条件和资源。”
他走到患者床前,指着监护仪说:“医学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对于老李,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简单地选择‘做’或‘不做’手术。”
“第一步,是进行埃里克提到的更精确的评估,但不是简单的右心导管,我们要做药物负荷下的右心功能评估,看他的心肺储备到底还有多少。”
“第二步,同步进行手术可行性探讨,不是空谈,是具体到如果手术,需要哪些特殊器械、血源准备、麻醉方案、以及最关键的——Eo团队能否随时待命。”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与患者和家属进行第三次深度沟通。不但告知风险,还要共同决策。要把我们评估的所有数据、所有可能性、所有最好的和最坏的结果,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讲清楚。让他们知道,无论选择哪条路,我们都会全力以赴,但也要让他们明白,医学有其极限。”
他环视所有学员,眼神锐利而深沉:“‘星火计划’要教的,就是这种在迷雾中寻找微光、在绝境中建立信心的能力。不是机械地套用指南,而是基于证据、结合人性、权衡资源后,为每一个独特的生命,找到那条最适合他的路。”
一番话,如同拨云见日,让原本纠结复杂的病例,瞬间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不仅镇住了学员,连杂交中心自己的住院医们都露出了恍然和敬佩的神情。
这才是真正的查房!不是走过场,不是秀权威,而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一次决策的示范。
刘鑫低下头,脸色变幻不定。他不得不承认,林默的这种临床思维和掌控力,是他远远不及的。
埃里克看着林默,眼中欣赏之色更浓。他低声对旁边的翻译说:“他不仅是个外科天才,更是个战略家。他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棋盘上,走出最精彩的棋局。”
查房继续,每到一个疑难病人床前,林默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核心,引导学员思考,并给出极具建设性的指导。他话语不多,但每每切中要害,展现出对疾病深刻的理解和超凡的临床洞察力。
学员们跟在他身后,仿佛目睹一位大师在挥毫泼墨,将复杂的医学难题化为一幅幅清晰的画卷。那种源自绝对实力的自信与从容,比任何华丽的言辞都更具说服力。
王副院长送来的“厚礼”,非但没有难住林默,反而成了他展示“星火”理念和个人魅力的绝佳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