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思维的锋芒(2/2)
刘鑫站在人群后面,脸色更加难看。他自诩技术不错,但从未思考过如此深层次的术前规划和风险预判。林默这种举重若轻、洞悉毫芒的能力,让他感到一种绝望的差距。
查房继续,来到病例c——那个罕见病种,诊断不明,手术方式待定。
患者是一位年轻女性,因反复胸闷、气促入院,影像学提示纵膈占位,但性质不明,穿刺活检结果也模棱两可。
这是一个典型的诊断困境。
主管医生汇报完,办公室里陷入了沉默。这种病例最是棘手,手术做不做?怎么做?切多少?都可能引发后续问题。
林默没有急着提问,而是走到床边,亲自为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他从头到脚,检查得极其仔细,甚至连患者的指甲、皮肤纹理都留意观察。
检查完毕,他沉吟片刻,对主管医生说:“把外院的所有片子和病历,包括她小时候的,只要能找到的,全部调出来。另外,联系病理科,申请加做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和doG-1。”
主管医生一愣:“林主任,您怀疑是……胃肠道间质瘤(GISt)?可这是纵膈啊!”
“罕见,不代表没有。”林默语气平静,“尤其是异位起源的。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特征,有几点细微之处符合。记住,诊断的思路要开阔,尤其是对罕见病,要想到各种可能性,然后用证据去逐一排除或证实。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盲目手术是鲁莽的。”
他随即转向学员们,开始了又一轮提问:“如果最终诊断是GISt,手术原则是什么?”
“完整切除,避免破裂!”有学员立刻回答。
“如果术中发现侵犯重要血管,无法完整切除呢?”
“那……那就姑息切除?”有人不确定。
“不对,”埃里克插话,眼神发亮,“对于无法完整切除的GISt,现在更强调术前靶向药物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手术!这能大大提高根治率和安全性!”
“正确。”林默点头,“这就是基于精准诊断的个体化治疗。如果我们术前没有考虑到这个可能性,贸然手术,很可能不仅无法根治,还会导致肿瘤播散,断送患者后续治疗的机会。”
他看着所有学员,总结道:“外科医生的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驱动这双手的大脑。‘星火’要传递的,正是这种基于证据、系统思考、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临床思维模式。这比任何一个单一的手术技巧都更重要。”
一番抽丝剥茧的分析,将一桩看似无解的疑难病例,梳理出了清晰的探查路径。学员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跟着林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脑内探险。
这场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的大查房,终于接近尾声。每一个参与的学员,都感觉像是被一场强烈的思维风暴洗礼过。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几个病例的处理方案,更是一种看待疾病、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以及一种对医学事业更深沉的敬畏。
林默走在队伍最前面,身影在走廊的灯光下显得愈发挺拔。他没有回头,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那份源自强大实力的、内敛而深沉的自信。
真正的实力,无需张扬,自有千钧之力。
查房结束,学员们带着满心的震撼和思考散去。而杂交中心的医生们知道,接下来,才是真正的硬仗——将查房制定的策略,在手术台上完美地执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