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神级外科:从边境医生开始 > 第137章 龙泉的呼吸

第137章 龙泉的呼吸(1/2)

目录

巡回小组的车队驶入龙泉市时,空气似乎都沉重了几分。这座因矿业兴衰的城市,天空总像是蒙着一层洗不掉的灰霾。龙泉市第一医院的门诊大楼还算整洁,但一踏入心胸外科所在的病区,一股混合着消毒水和慢性病患特有的沉闷气息便扑面而来。

走廊里,长椅上坐着、蹲着,甚至倚墙站着的,多是些身形佝偻、面色黧黑的老人。他们沉默着,每一次呼吸都显得异常艰难,带着拉风箱般的杂音,眼神里是长期被病痛折磨后的麻木。他们是尘肺病人,这座城市辉煌过往的沉默见证者,也是如今沉重的医疗负担。

科室主任胡一山,一个才四十出头却已头发花白、眼角刻满深纹的男人,接待了林默一行人。他的白大褂有些旧,袖口甚至起了毛边,整个人透着一股被现实反复捶打后的疲惫。

“林主任,苏主任,欢迎。”胡一山的声音沙哑,握手时能感觉到他掌心的粗糙和老茧,“我们这里的情况,比较特殊。”他引着众人穿过走廊,目光扫过那些沉默的病人,语气里带着深深的无力,“都是老尘肺,III期的占了大半。肺功能极差,很多是巨大的、弥漫性的肺大疱,把正常的肺组织都压迫得无法工作。常规的药物治疗……效果很有限。”

他推开医生办公室的门,里面的陈设简单到近乎简陋。“开胸肺减容术,创伤太大,他们这身体条件,下了手术台的可能不大。胸腔镜微创……我们设备有,也尝试过,”他指了指墙角一台覆盖着防尘布的胸腔镜主机,牌子是康拓的,“但效果不理想。切除范围难把握,切少了没效果,切多了漏气止不住,术后并发症多。后来……做得就越来越少了。”

不是不想救,是找不到有效的办法去救。这种绝望,比技术的绝对落后更让人窒息。

林默没有发表评论,他直接走向病历车,随手抽出几份厚重的病历,快速翻阅。ct影像上,那些病人的肺部布满了大小不一的黑色气囊(肺大疱),正常的肺结构被挤压得支离破碎。手术记录则显示着尝试后的失败:术后持续漏气、感染、呼吸衰竭……

“我们需要看病人。”林默合上病历,语气不容置疑。

在胡一山的陪同下,团队查看了几位有代表性的重症患者。其中一位叫老周的老矿工,情况尤为典型。他瘦得皮包骨头,蜷缩在病床上,每一次吸气都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锁骨上方的凹陷深得吓人。他的ct片显示,双侧肺脏几乎被数个巨大的、相互融合的肺大疱所占据。

“老周,才五十二岁。”胡一山低声介绍,“挖了三十年煤,查出尘肺也十年了。现在……就靠一口气吊着。”

林默站在床尾,静静地看着老周费力呼吸的样子,眼神专注得像是在分析一张极其复杂的电路图。他没有说话,但苏晚晴能感觉到,他周身那股惯常的冷静下,正涌动着一种罕见的、遇到极高难度挑战时的专注与锐利。

“把所有III期弥漫性巨大肺大疱患者的影像资料调出来,集中分析。”回到临时借用的小会议室,林默对陆青屿下达了指令,“重点分析大疱的分布、形态、与正常肺组织的界面关系,以及残余健康肺单位的潜在功能。”

“明白。”陆青屿立刻打开电脑,开始构建三维肺部模型。

张浩、赵德明等人也围拢过来,看着屏幕上那些触目惊心的影像,脸色凝重。常规的肺减容术是基于“切除无功能的大疱组织,让被压迫的健康肺复张”的理念,但眼前这些病人的肺,健康组织所剩无几,且与大疱组织交织缠绕,界限模糊,传统术式确实无从下手。

“林老师,这种情况,按照标准术式,几乎无法手术。”张浩眉头紧锁。

林默没有直接回答,他的手指在屏幕上缓慢移动,勾勒着那些巨大肺大疱的轮廓,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穿透影像,看到背后微观的病理结构。

“标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良久,林默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当标准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新的标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