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规则制定,实学奠基(1/2)
三日后,清晨。
“致知堂”的门板刚刚卸下,王员外便已带着管家,候在了门口。
他今日换上了一身更为素净的员外袍,脸上堆着谦恭的笑容,姿态放得极低。
铺面内,苏明德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伙计布置今日限量的二十本《苏氏三元集注》。
他看到王员外,不显意外,只不卑不亢地拱了拱手:“王员外,请到内堂奉茶。”
雅致的内堂里,早已备好了香茗。
这一次,苏明理并不在场。
这间小小的内堂,成了苏明德独当一面的舞台。
“苏大掌柜,王某今日前来,是为求财,也是为求和。”
王员外开门见山,姿态诚恳,“王某愿以清河县最高的价格,从致知堂购入《集注》的印本,销往邻县。至于价格,全凭苏大掌柜一言而决。”
他这是将全部的主动权,都交到了苏明德手上。
苏明德心中暗自钦佩二弟的预判。
来之前,二弟曾与他深夜长谈,将王员外的来意、目的,以及应对之策,都一一剖析给他听。
他端起茶杯,学着二弟的模样,轻轻呷了一口,才缓缓开口:“王员外快人快语,我苏明德也不是拐弯抹角的人。致知堂的书,可以交由你代销。但是,我们不‘卖’。”
“不‘卖’?”
王员外一愣,有些没反应过来。
“不错。”
苏明德放下茶杯,声音沉稳有力,“我们与王员外,做的是‘分销’的生意。我致知堂,是《集注》的唯一源头。我铺货给你,你负责在你的渠道售卖。每本书的售价,必须与我致知堂的定价完全一致,不得擅自加价或降价,以免乱了市场。”
“至于利润,”苏明德伸出三根手指,“我们七,你三。你销出一百两银子的书,可得三十两。货款一月一结,账目清楚。运输、仓储以及任何损耗,皆由你自行承担。如何?”
王员外的心,猛地一沉。
七三开!
而且是致知堂七,他三!
这条件,堪称苛刻!
几乎是把他王家的书铺,变成了致知堂的一个下线伙计。
更重要的是,定价权和货源,都牢牢掌控在对方手里,他几乎没有任何议价的空间。
若是换了旁人,他早已拂袖而去。
可偏偏,对方是苏家。
对方手里攥着的,是足以让所有读书人疯狂的《苏氏三元集注》。
他知道,自己没得选。
要么,接受这苛刻的条件,成为利益链条的一环,从此背靠大树好乘凉。
要么,彻底被这个新兴的、由“小三元”光环笼罩的利益集团,排挤出局。
他脑中飞速权衡。
三成利,看似不多,但《集注》的火爆程度,足以弥补利润率的不足。
薄利多销,聚沙成塔,依旧是一笔极为可观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一种姿态,一种与苏家“和解”并建立合作的姿态。
这份无形的价值,远比那几成利润更重要。
“好!”王员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这个字,但他脸上,却挤出了一个比刚才更加真诚的笑容,“全凭苏大掌柜安排!王某,心服口服!”
“王员外是聪明人。”
苏明德见他答应,心中悬着的大石也落了地。
他站起身,从身后的书架上,取来一份早已拟好的契约,“既如此,白纸黑字,立个凭证吧。”
王员外看着那份条款清晰、权责分明的契约,心中最后一点侥幸也消失了。
这份滴水不漏的契约,绝不是一个庄稼汉能写出来的。
他彻底明白了,自己面对的,自始至终,都只是那个端坐于幕后的八岁少年。
签下名字,画了押。
当王员外走出致知堂时,只觉得背心都已被冷汗浸湿。
但他心中,却又有一种奇异的轻松感。
尘埃落定。
从今往后,清河县的商场,再无人敢小觑苏家,再无人敢小觑这位年仅二十出头,却已然有了大掌柜气度的苏明德。
当夜,苏家饭桌。
苏明德将与王员外签订的契约,以及致知堂这几日持续火爆的进账情况,向全家人做了通报。
看着账簿上那一个个令人心惊肉跳的数字,饶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苏大山和张氏,依旧感到了巨大的冲击。
“老天爷……这……这才几天功夫……”
张氏的手有些发抖,她看着那本记录着数百两银子流水的账簿,眼神里既有巨大的喜悦,又有一丝深深的不安。
她一辈子,为了一斗米、一尺布而精打细算。
如今,家里每日的进项,都足以在村里盖一栋青砖大瓦房。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她感到一种不真实感。
“他爹,咱们家……咱们家守得住这么多钱吗?”她忧心忡忡地问苏大山。
苏大山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眉头也紧锁着。
他不像妻子那般外露,但心中的震撼与压力,却一点也不少。
他看着两个儿子,一个沉稳如山,一个运筹帷幄,心中涌起一股陌生的情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