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格物之“道”(2/2)
这一次,没等那些御史开口,一个更为苍老,也更为雄浑的声音,从文官队列的最前方,响了起来。
开口的,是当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本。
这位,是朝中公认的,理学大宗师。其学问之渊博,德行之高尚,连严嵩,都要让他三分。
他缓缓出列,须发皆白,身形清瘦,但腰杆,却挺得笔直,如同一株,饱经风霜的苍松。
他没有像那些御史一样,厉声呵斥。
他只是,用一种,近乎于悲悯的,长辈看晚辈的眼神,看着苏明理。
“苏明理。”他开口了,声音,不大,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浩然之气,“老夫,读过你的《京师快报》。你那‘格物养生说’,劝人饮沸水,食熟食,于民生,确有小利。你造出的‘水泥’,坚固耐用,于营造,亦是奇功一件。老夫,不否认你,在‘器物’之学上,有天授之才。”
“但是,”他话锋一转,眼神,陡然变得锐利起来,“‘道’与‘器’,不可混为一谈!‘天理’,运行于天地之间,存乎于人心之内。是‘仁义礼智信’,是‘三纲五常’,是圣人教化。岂是,你这区区一根,冷冰冰的,度量长短之‘器’,可以妄称的?”
“你,可知,你今日此言,若传扬出去,将会,如何动摇我大周之文教,混淆天下士子之视听?!”
“老夫,今日,不是以臣子的身份,与你辩论。”
“而是以一个,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老朽的身份,请你,收回你刚才那句话。”
“为天下读书人,留一份体面。也为你自己,留一条后路。”
李本的这番话,说得是掷地有声,情理兼备。
他先是肯定了苏明理的“功”,将他定义为一个,有才华的“匠人”。然后,再从“道”的层面,对他进行,降维打击。最后,更是摆出长者姿态,规劝他,不要“走火入魔”。
这番话,瞬间,便赢得了在场所有文官的,共鸣。
对!
你苏明理,可以是个天才工匠,甚至可以是个天才发明家。
但你,绝对不能,也绝对不配,来谈论“道”!
徐阶的心,彻底沉到了谷底。他知道,李本的出面,将这场辩论,推向了最高潮,也推向了,对苏明理,最不利的局面。
因为,李本,代表的,是整个文官集团,最后的,道德防线。
如果苏明理,无法给出一个,足以说服李本,说服天下读书人的,合理的解释。
那么,就算有皇帝的“斩”字护身,他,也将在“道统”之上,被彻底宣判……死刑。
他将会成为,天下士林,永世的,公敌。
然而,面对着,这位理学大宗师,那泰山压顶般的质问。
苏明理,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然后,他笑了。
那是一种,很奇怪的笑容。
不像是嘲讽,也不像是轻蔑。
更像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生命,在看着,一个,还在为“地心说”而争论不休的,古人。
那笑容里,带着一丝,淡淡的,悲悯。
“李阁老。”他开口了,声音,依旧平静。
“您说的,都对。”
所有人都愣住了。
连李本,都有些意外。他没想到,苏明理,竟然,会直接认输。
“您所说的‘天理’,是‘人伦’之理,是‘道德’之理,是教化人心,维系纲常之大道。这一点,学生,从未否认。”苏明理缓缓说道。
“但是,”他再次,用上了这个,让所有人都心惊胆战的,转折词。
他举起了,手中的那根,标准尺。
“您,又是否想过。在这‘人伦’之理以外,在这天地之间,是否还存在着,另一种,更为根本,更为古老,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理’?”
“学生,称之为,‘物理’。”
“万物之理。”
“物理?”李本咀嚼着这个,全新的,陌生的词汇,眉头,紧紧地,锁了起来。
“对,物理。”苏明理的声音,开始变得,充满了一种,奇异的,仿佛能穿透时空的,魅力。
“李阁老,我问您。为何,苹果熟了,只会往下掉,而不会,飞上天?”
“为何,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寒暑交替,从未有过半分差池?”
“为何,水,往低处流?火,往高处走?”
“这背后,难道,就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在支配着它们吗?”
“这个‘理’,它,不关心仁义道德,不关心三纲五常。它,只遵循着,它自己的,最古老,也最公平的,法则。”
“它,难道,不配,被称为‘天理’吗?”
苏明理的一连串反问,如同疾风骤雨,敲打在李本,乃至所有文官的心头!
他们,都被问住了!
这些,都是他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
他们,也曾用“阴阳五行”、“气机升降”等,模糊的理论,去尝试解释。
但是,他们,从未像苏明理这样,将这些现象,归结于一个,统一的,客观存在的,“物理”!
“这……”李本的嘴唇,有些发干,“这……这与你手中这根铁尺,又有何干?”
“当然有关系!”苏明理的声音,陡然拔高!
“因为,这根尺子,就是我们,去认知,去度量,去理解,那个‘物理世界’的,第一把,钥匙!”
他将那根标准尺,高高举起,让它,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你们看!”
“它,为何,能在冰与火的考验下,分毫不差?”
“因为它,是由特定的金石,以特定的比例,用特定的方法,熔炼而成!这,就是它内在的‘物理’!”
“我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最终,找到了这个,正确的‘配比’和‘方法’。这个过程,便是‘格物’!”
“而最终,我们得到了它。一个,稳定,精准,可以被反复验证的‘标准’!这个‘标准’,便是我们,从那纷繁复杂的世界表象之下,‘格’出来的,一丝,真正的‘天理’!”
“有了它,”苏明理的声音,充满了力量,“我们,便可以,去度量,大到山川河流,小到寸草毫厘的一切!”
“我们可以,用它,去计算,黄河大堤,每一块石头,应该承受的力!”
“我们可以,用它,去设计,能抵御最猛烈风暴的,海船的龙骨!”
“我们甚至,可以,用它,去度量,天上的星辰,运行的轨迹!从而,制定出,比《大衍历》,更精准,千年不差一息的,新历法!”
“李阁老,您现在,还觉得,它,只是一根,冷冰冰的,度量长短之‘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