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凤栖梧宦海龙吟 > 第111章 仪式顺利

第111章 仪式顺利(2/2)

目录

“儿臣,谢父皇恩典。”景琰躬身领旨,语气依旧平稳。

高公公示意小太监将赏赐奉上,然后上前一步,声音压低了些许,仅容景琰和林夙听见:“殿下,陛下还有一句私下的话让老奴转达:‘祭器之事,到此为止。沈括既已认罪,朕不欲深究,徒增纷扰。太子当好自为之,约束左右,莫要再授人以柄。’”

到此为止?不欲深究?

景琰的指甲几乎掐进掌心。一条人命,一场针对储君的阴谋,就这样轻飘飘地“到此为止”了?父皇所谓的“保护”,原来就是这样的和稀泥与妥协吗?

林夙垂着头,心中却是雪亮。皇帝并非完全不知情,他只是选择了对他而言最“省事”、最能维持表面平衡的处理方式。牺牲一个沈括,敲打一下太子,安抚(或者说纵容)了背后的三皇子,维持了朝局暂时的“稳定”。至于真相和公正,在帝王的权衡中,从来都是可以牺牲的筹码。

“儿臣……明白了。”景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最终化为沉重的妥协。

高公公似乎满意了,又恢复了那副恭谨的模样:“殿下明白就好。老奴还要回宫复命,告辞。”

送走高公公,看着那堆光彩夺目的赏赐,景琰只觉得无比讽刺。他挥挥手,让宫人将东西收库,自己则转身回到了书房,背影萧索。

林夙默默跟了进去,关好房门。

“到此为止……”景琰喃喃自语,忽然一拳砸在书案上,震得笔架乱颤,“他们步步紧逼,父皇却要朕到此为止!夙,你说,这储君之位,坐着还有什么意思?不过是案上鱼肉,任人宰割!”

这是他第一次在林夙面前,如此直白地流露出颓丧与愤慨。

林夙静静地看着他,没有立刻劝慰。他知道,景琰需要的不是空洞的安慰,而是一个清晰的前路。

“殿下,”良久,林夙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有力,“陛下要‘到此为止’,是因为目前的水准,只能淹死沈括这个级别的鱼,还不足以撼动真正的巨鳄。若我们强行深挖,可能不仅挖不出真相,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沼。”

他走到书案前,拿起一支狼毫笔,在宣纸上轻轻划了一道:“对方的算计,精妙而狠辣。祭坛石板,青铜古鼎,皆非新物。他们能找到并利用这些陈年旧痕,说明其对宫廷的了解远超我们想象。沈括被灭口,更说明我们已触及他们的核心秘密,所以他们才急着掐断线索。”

“那我们该如何?难道就坐以待毙?”景琰抬头,眼中布满红丝。

“不。”林夙摇头,眼神锐利如刀,“明面上的调查可以停止,但暗中的追查,绝不能停。陛下不欲深究,是给了对方喘息之机,又何尝不是给了我们暗中布局的时间?”

他铺开一张新的宣纸,蘸墨,开始书写:“殿下,当下有几件事,需立刻着手。”

“第一,柳文渊。他提及与林家旧案相关的新发现,此乃重大线索。东宫虽被围,但并非铁板一块。芸娘的绣坊、石虎的市井网络,或可设法建立一条隐秘的联络通道。必须尽快与柳文渊取得联系,获知他发现了什么。”

“第二,光禄寺与内务府虽经清洗,但必有未被波及或心怀怨望之人。冯静公公在内廷多年,人脉广泛,可请他暗中留意,是否有关于祭器日常维护、当年铸造记录的蛛丝马迹。对方能利用‘原有瑕疵’,必定接触过相关的档案或匠人。”

“第三,殿下您。”林夙看向景琰,目光深邃,“陛下让您‘静思己过’,‘勤勉谨慎’。那您便做出静思、勤勉的样子来。上书谢恩,闭门读书,研习政务,甚至……可以主动请求编纂典籍,或评议一些无关紧要的旧政。示敌以弱,麻痹他们。我们要让所有人都觉得,东宫经此一挫,已锋芒尽敛,不足为虑。”

景琰听着林夙一条条清晰的分析和规划,眼中的狂躁与颓丧渐渐被冷静取代。他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就依你所言。联络柳文渊之事,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小心。光禄寺和内务府的线索,让赵怀安配合冯静去查。至于上书和示弱……”他自嘲地笑了笑,“朕……我知道了该怎么做。”

接下来的日子,东宫仿佛真的变成了一潭死水。

太子萧景琰每日除了按时向皇帝请安(只能在宫门外行礼),便是待在书房,或读书,或抄写典籍,偶尔召见苏婉如询问文书事宜,也绝口不提朝政。他甚至主动上了一份言辞恳切的谢恩兼请罪折子,深刻反省自己“御下不严”、“年轻识浅”,请求皇帝允许他协助翰林院整理前朝实录,以示潜心向学之意。

这份姿态,果然让皇帝的态度进一步软化,虽未解除软禁,但赏赐又来了两次,还特意派太医来为太子诊了一次平安脉。朝野上下关于太子的非议,也渐渐平息了一些,转而开始观望皇帝下一步的举动。

而暗地里,林夙编织的网络已经开始悄然运转。

通过芸娘以采办绣品花样为名出入宫廷,以及石虎手下那些混迹于三教九流的兄弟,一条极其隐秘的信息通道被建立起来。几经周折,柳文渊那份关于旧案发现的密信,终于被送到了林夙手中。

信的内容不长,却让林夙看得心惊肉跳。

柳文渊在查阅与林家案同期的一桩军械亏空案卷宗时,发现当年负责核查此案,并最终定案的官员之一,赫然是如今的首辅——方敬之!而更关键的是,在那桩军械案的边缘记录中,提及了一批与林家案中作为“罪证”的兵器制式、编号都高度相似的装备,当时被解释为“登记混淆”或“仿制”。但柳文渊结合多方零散记录推断,这两批装备,很可能来源相同!方敬之在当年,可能刻意模糊或引导了调查方向!

首辅方敬之……那个永远老成持重,看似中立,只在关键时刻才隐约表态的朝堂支柱!他竟然可能深度参与了构陷林家的冤案?

如果这是真的,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年构陷林家的,可能不仅仅是某个皇子或后妃的单一势力,而是牵扯到了更庞大的、盘踞在朝堂顶层的利益集团!方敬之在三皇子与太子的斗争中看似中立,是否因为他本身就是当年事件的参与者,甚至……他如今支持的就是三皇子?

这个发现,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点亮了一盏灯,虽然光线微弱,却照出了一些狰狞轮廓的影子。

林夙将密信就着烛火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他的心沉甸甸的,既有触及真相边缘的激动,更有面对庞大敌人的凛然。

就在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敲响,门外传来赵怀安刻意压低的声音:“林公公,冯静公公那边有消息了,关于……当年负责督造那批祭祀礼器的匠人家属,似乎找到了一个知情者。”

林夙猛地抬头。

祭器的线索,也有了进展!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荡。风暴并未停止,只是转入了更深的黑暗。而他们,必须在这片黑暗中,继续前行,抓住每一丝可能的光亮。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