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卷末余波(2/2)
景琰叹了口气,终是伸手将他扶起:“起来。今日之辱,孤记下了。他日,必让李维正百倍偿还!”
他扶着林夙的手臂,感觉到那清瘦骨架下的微颤,心中那份想要守护他的念头愈发坚定。然而,与此同时,一种无形的隔阂,似乎也因这身世的揭露而悄然滋生。他仍是绝对信任林夙,但“罪臣之后”这四个字,就像一道烙印,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宫廷里,注定会成为他们之间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也会成为政敌永远攻击的靶子。
“李阁老经此一事,虽未倒台,但声望大跌,皇帝……父皇醒来后,即便不想深究,也必对他心生嫌隙。”景琰分析着局面,“三弟损失了几个爪牙,但根基未损,反而因李阁老与我彻底对立,而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我们……往后的路,更难了。”
林夙已迅速收敛了情绪,恢复成那个冷静睿智的谋士:“殿下所言极是。二皇子倒台,空出的势力已被我们与三皇子瓜分大半,但我们此番树敌亦更多。接下来,三皇子一党的反扑,必定更加猛烈。而且……他们如今知道了奴才的……弱点。”
他的身世,就是他的弱点,也是景琰的弱点。
“所以,我们必须更快,更狠。”景琰眼中闪过厉色,“在父皇……还在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掌握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朝局仿佛进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二皇子萧景宏被正式圈禁宗人府,其母周贵妃被废入冷宫,周氏一族在军中的势力遭到清洗,树倒猢狲散。庞大的利益被重新分配,东宫与三皇子府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但彼此间的戒备与敌意,也上升到了顶点。
景琰借着监国之便,大力提拔柳文渊、杜衡等心腹进入要害部门,同时通过林夙掌控的司礼监随堂太监职权,逐渐渗透内廷。漕运虽未能完全掌控,但关键位置都安插了人手。盐税案的证据他并未一次性抛出,而是作为悬在李阁老头顶的利剑,伺机而动。
然而,阻力也空前巨大。每一次人事任命,每一项政令推行,几乎都会遭到三皇子一党的强烈反对和掣肘。李阁老虽然称病不出,但其门生故旧在朝堂上依旧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与三皇子遥相呼应,不断以“祖制”、“规矩”为名,攻击东宫“擅权”,更将矛头隐晦地指向林夙。
林夙的处境变得越发艰难。他虽深得景琰信任,权势日重,但“罪臣之后”、“宦官干政”的标签如同跗骨之蛆,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弹劾他的奏章从未间断,虽都被景琰压下,但那股无形的压力,无处不在。他变得更加沉默,行事也越发谨慎,几乎不出东宫,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协助景琰巩固权力,应对三皇子一党的明枪暗箭之中。
两人依旧默契配合,一个在明,一个在暗,支撑着摇摇欲坠的东宫势力,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行。只是,景琰变得越来越忙碌,越来越沉默,身上那份属于储君的威仪日重,却也带上了深重的疲惫与孤独。他偶尔看向林夙的眼神,依旧带着信任与依赖,但有时,也会掠过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复杂——那是对无法掌控的局面的焦躁,以及对那份注定不容于世的羁绊的……茫然。
而林夙,则将所有的情绪都深深埋藏起来。他清晰地感觉到了那道逐渐产生的鸿沟,但他什么也不能说,什么也不能做,只能更加竭尽全力地辅佐,更加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那不容于世的妄念。只有在深夜,当景琰熬夜批阅奏章时,他默默在一旁研磨、添灯,看着烛光下那人紧蹙的眉头,心中才会涌起无边无际的酸楚与怜惜。
他们赢了这一仗,除掉了最大的明面敌人之二皇子,却仿佛陷入了一个更庞大、更粘稠的罗网之中。敌人变得更狡猾,更强大,而他们彼此之间,那曾经纯粹无间的信任与依赖,似乎也因这残酷的争斗和无法摆脱的身份枷锁,蒙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阴影。
一月后,初冬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覆盖了琉璃瓦,染白了宫墙。天地间一片肃杀。
东宫书房内,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那股沉闷的气氛。景琰刚刚处理完一批紧急政务,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林夙无声地递上一杯温热的参茶。
“殿下,边关八百里加急。”赵怀安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景琰心头一紧:“进。”
赵怀安快步走入,呈上一封插着羽毛的信函。“北狄叩边,规模空前,已连破两城。秦岳将军奋力抵抗,但兵力悬殊,请求朝廷速发援兵!”
景琰猛地站起身,接过军报快速浏览,脸色越来越沉。北狄此时大举进犯,绝非偶然!
“粮草、军械、援兵……”他喃喃自语,立刻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也是……一个机会。若能妥善处理,可立威于朝野,若能借此掌控更多军权……但若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立刻召首辅、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还有三皇子,议事!”景琰迅速下令,眼神锐利。
“是!”
赵怀安领命而去。景琰看向林夙,两人目光交汇,瞬间都明白了彼此的想法。
危机,也是转机。但这转机之中,蕴含着更大的风险。三皇子一党绝不会坐视东宫借此壮大,必会千方百计阻挠。朝堂之上,必将再起风波。
而与此同时,一个小太监悄无声息地走到林夙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林夙的脸色微微一变,挥手让小太监退下。
“怎么了?”景琰敏锐地察觉到。
林夙沉吟片刻,低声道:“刚收到密报,冷宫传来消息……周贵妃,昨夜悬梁自尽了。死前,曾喃喃诅咒……还说……‘你们都会下来陪我’。”
景琰瞳孔微缩。周贵妃的死,像是一个不祥的征兆,在这风雪来临之际,为原本就紧张的局势,更添上了一笔浓重的血色与阴霾。
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雪花瞬间涌入,吹动他额前的发丝。窗外,天地苍茫,宫阙连绵,在这银装素裹之下,掩盖的是无数蠢蠢欲动的野心与杀机。
二皇子倒了,但更大的敌人还在虎视眈眈。朝局未靖,边关烽火又起。他与林夙,如同行走在万丈悬崖的边缘,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要变天了。”景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轻声说道。
林夙默默走到他身后,为他披上一件大氅,低声道:“无论风雨多大,奴才都会在殿下身边。”
景琰没有回头,只是感受着身后那微弱却坚定的存在,心中那片荒芜的孤寂,似乎被稍稍驱散了一些。但他也深知,前路漫漫,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峻的考验。
裂帛之声已响,序幕拉开,真正的烈火烹油之势,已成。他与三皇子的最终决战,因这突如其来的边患,被骤然推到了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