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纳谏(2/2)
景琰的心沉了沉。他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镇北侯的庶女苏静瑶是太子妃的有力人选之一,若镇北侯此时与三皇子过往甚密,其意图便耐人寻味了。是为了左右逢源?还是已被三皇子拉拢,意图在未来的东宫埋下钉子?
“看来,这位潜在的岳丈,并不想让她的女儿单纯成为东宫的人。”景琰的语气带着一丝冷意。
林夙沉默片刻,道:“殿下,镇北侯掌北疆兵权,其态度举足轻重。无论其真实意图如何,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选妃之事,需得更谨慎应对。”
就在这时,赵怀安在门外禀报:“殿下,韩明韩主事在外求见,说是有要事禀告。”
景琰与林夙对视一眼,皆有些意外。韩明只是个六品主事,若无传召,按制是不能直接求见太子的。
“让他进来。”景琰道。
韩明快步走入,脸上带着一丝急切与凝重。他行礼后,也顾不上寒暄,直接道:“殿下,臣今日核查工部旧档,发现一桩蹊跷之事。去岁修缮京西永济渠的款项,账目上看似无误,但臣根据当时采买的物料市价与用工数量重新核算,发现其中有近三千两白银的亏空!而当时负责此事的,是工部郎中刘焕,他……他是李阁老的远房外甥。”
景琰眼中精光一闪。工部郎中刘焕,正是三皇子一党的干将!三千两白银,对于修缮水渠来说,不是小数目。
“可有确凿证据?”景琰沉声问。
“账册副本在此,”韩明从袖中取出一本册子,双手呈上,“其中几项采买价格明显高于市价,且用工记录也有涂改痕迹。臣已暗中核对过,绝无差错。”他顿了顿,补充道,“臣察觉此事后,不敢声张,思来想去,唯有禀告殿下。”
景琰接过账册,快速翻阅着,心中念头飞转。这或许不是一个能彻底扳倒刘焕甚至三皇子的重磅证据,但绝对是一把可以用来攻讦、削弱对方的利刃。尤其是在选妃这个敏感时期,若能借此打击三皇子一党的气焰,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看向韩明,眼中带着赞赏与凝重:“韩主事,你做得很好,忠心可嘉。此事关系重大,孤已知晓。你且回去,一如往常,切勿走漏风声。”
“臣明白。”韩明躬身退下。
书房内再次剩下景琰与林夙。
“殿下,此证据来得正是时候。”林夙轻声道,“或许……可以稍加利用。”
景琰看着手中的账册,嘴角勾起一抹冷峻的弧度:“不错。就算动不了他的根基,也要让他灰头土脸一番。至少,要让咱们那位未来的‘岳丈’看看,孤并非毫无还手之力。”
数日后的一次常朝上,当有御史例行公事般地弹劾几名官员时,一位原本中立的给事中突然出列,将矛头直指工部郎中刘焕,质疑其负责永济渠修缮工程中账目不清,有贪墨之嫌,并抛出了几项关键数据。
虽然证据并未完全展开,但时机刁钻,言辞犀利,顿时在朝堂上引起一阵骚动。李阁老脸色铁青,立刻出言反驳,斥其污蔑。三皇子萧景哲亦是面带寒霜,目光扫过景琰,却见对方面色平静,仿佛与此事毫无干系。
皇帝被吵得头疼,最终下令由刑部与都察院会同核查此事。虽然最终结果未必能将刘焕如何,但一番调查下来,也足以让他焦头烂额,更重要的是,这让三皇子一党意识到,东宫并非只知隐忍,其反击同样精准而犀利。
退朝后,景琰回到东宫,心情并未因此而有太多轻松。韩明的投效与带来的证据,固然是一喜,但镇北侯的动向,以及选妃日期的临近,依旧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林夙为他奉上一杯热茶,轻声道:“殿下,韩明此事,证明我等暗中经营之路是对的。唯有根基深厚,方能枝繁叶茂,应对风雨。”
景琰接过茶杯,指尖感受到一丝暖意。他看向林夙,对方清瘦的脸上带着一如既往的沉静与忠诚。他知道,林夙为他编织的这张信息与势力网络,正在逐渐发挥作用。
“根基虽要深,”景琰抿了一口茶,目光望向窗外又开始飘落的雪花,“但眼前的危机,亦需直面。选妃……终究是避不开了。”
林夙垂下眼眸,长长的睫毛掩去了眸中所有的情绪,只低低应了一声:“是。”
就在此时,一名小太监匆匆送来内务府的公文——关于太子选妃初选的具体章程与日期,已正式拟定,呈报东宫。
景琰看着那封公文,久久没有伸手去接。
窗外,雪落无声,覆盖了庭院的残雪,也仿佛要将所有的暗流与挣扎暂时掩埋。但无论是景琰还是林夙都知道,这平静之下,是愈发汹涌的波涛。纳谏招贤的策略虽初见成效,但来自皇帝、三皇子以及那不可避免的婚姻的压力,已如同逐渐收紧的绞索,勒得人几乎喘不过气。
东宫的命运,乃至他与林夙之间那脆弱而珍贵的羁绊,都将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选妃风波中,迎来前所未有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