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林夙出奇谋(2/2)
接下来的日子,林夙变得更加忙碌,甚至有些神出鬼没。他通过柳文渊,拿到了漕运衙门最新的船只调度表和河道详图;通过石虎,联系上了潜伏在漕帮和水路上的可靠人手。一个代号“沉舟”的计划,在绝密状态下悄然展开。
经过反复推敲和筛选,林夙最终将目标定在了一艘名为“清河号”的漕船上。此船此次装载的并非紧急军粮,而是运往江南换取丝绸的北方特产,价值不菲但非必需品,且即将抵达终点,船上管事和部分水手,已被三皇子安插的漕运参军王崇亮的心腹所把持。沉没地点,选定在了一段名为“鬼见愁”的险峻河道,那里暗礁密布,水流湍急,历来是事故多发地段,在此出事,最不引人怀疑。
石虎派出的两名精通水性的好手,已提前潜至“鬼见愁”附近,对水文、礁石分布进行了详细勘察,并选定了一处最适合制造“触礁”假象的位置。同时,一名机灵可靠的少年,被设法安排进了“清河号”,充当一名不起眼的杂役,负责在关键时刻,确保那名王参军的心腹——押运官李彪能够“侥幸”抓住一块浮木生还。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清河号”航行至“鬼见愁”。
然而,就在计划即将实施的前夜,东宫却接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杨文礼病倒了。据安插在杨文礼身边的眼线汇报,老总督是忧思过甚,加上水土不服,一病不起,情况颇为严重。
景琰闻报,眉头紧锁。杨文礼在这个节骨眼上病倒,若是寻常也就罢了,但若……他看向林夙:“杨文礼此病,是真是假?会不会是萧景哲察觉了什么,故意让他称病,以便更彻底地掌控漕运衙门?”
林夙面色也有些凝重,他沉吟道:“据回报,不似作伪。杨老大人年事已高,经不起劳顿忧思,病倒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殿下所虑亦不无道理。无论真假,杨文礼病倒,都给了三皇子那边进一步揽权的借口。我们的‘沉舟’计划,必须加快,不能再等了。”
就在这时,书房门被轻轻叩响,赵怀安的声音传来:“殿下,林公公,漕帮那边的飞鸽传书到了。”
林夙快步上前接过一个小小的竹管,取出里面的纸条,迅速浏览后,转身对景琰道:“殿下,‘清河号’已进入‘鬼见愁’上游百里,预计明日晚间抵达预定地点。”
景琰深吸一口气,眼中最后一丝犹豫尽去,取而代之的是帝王的决断:“传令下去,按计划行事!”
次日,黄昏。“鬼见愁”河道笼罩在暮色与水汽之中,显得格外阴森可怖。湍急的河水撞击着嶙峋的礁石,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清河号”庞大的船体在激流中艰难地行驶着。船头,押运官李彪正志得意满地欣赏着两岸险峻的风光,盘算着这趟差事捞到的油水,以及如何向王参军邀功。他丝毫未曾察觉,死神与生机,正同时向他逼近。
在“鬼见愁”最险要的一处弯道,潜伏在水下的东宫人手,利用早已计算好的时机和位置,用特制的工具,对“清河号”的船底进行了隐秘而致命的破坏。并非直接凿穿,而是巧妙地削弱了几处关键榫卯结构,使其在高速撞击暗礁时,更容易解体。
当“清河号”的船身猛地一震,与一块巨大的水下暗礁发生剧烈碰撞时,那被预先破坏的结构瞬间崩裂。冰冷的河水疯狂涌入船舱,船体以惊人的速度倾斜、解体。船上顿时一片大乱,惊呼声、哭喊声、货物落水声与河水的咆哮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人间地狱。
李彪在船体倾覆的瞬间被甩入冰冷的河中,他惊恐万状地挣扎着,连喝了几口浑水。就在他即将力竭沉没之时,一块“恰好”漂到他身边的船板,成了他的救命稻草。他死死抱住船板,随波逐流,心中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未来的恐惧。
而那名东宫安插的少年杂役,则在混乱中“不幸”溺亡,彻底断绝了泄密的可能。
次日清晨,“清河号”在“鬼见愁”沉没,押运官李彪侥幸生还,但损失惨重的消息,便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分别传向了京城和漕运总督衙门。
消息传到东宫时,景琰正在用早膳。他放下筷子,对侍立在旁的林夙淡淡道:“开始了。”
林夙躬身,声音平静无波:“是,殿下。风暴已起,该我们登场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三皇子府内,萧景哲也收到了消息。他先是一惊,随即眼中闪过一丝狐疑。“清河号”沉没?还是在“鬼见愁”?偏偏是在王崇亮的心腹押运时出事?这未免太过巧合!
他立刻召来孙先生,阴沉着脸道:“去查!给本王仔细地查!这沉船,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他本能地觉得,这背后一定有萧景琰和那个阉奴的影子!
朝堂之上,一场因“漕船沉没”而引发的更大风暴,正在急速酝酿。而这场风暴的中心,那位侥幸生还的押运官李彪,此刻正如同惊弓之鸟,他手握着的,究竟是自己的生机,还是催命的符咒?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