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首次朝议(2/2)
都察院一位姓王的御史,乃是李阁老的门生,素以“耿直”闻名,此刻突然出列,高声道:“臣有本奏!”
“讲。”
“陛下!”王御史声音激昂,“新朝初立,正当革除前朝弊政,肃清吏治!然,臣闻司礼监掌印太监林夙,虽于平乱有功,然其提督东厂以来,广布侦缉,罗织罪名,擅权专断,动辄捉拿官员,严刑拷打,致使朝野惶惶,人心不安!此乃阉宦干政之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臣恳请陛下,明察秋毫,裁撤东厂,约束宦官,以正朝纲!”
此言一出,满殿皆静。
许多官员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不敢抬头。谁都知林夙是新帝心腹,权势熏天,且东厂手段酷烈,这王御史简直是摸了老虎屁股,还是只病中的老虎。
景琰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他料到会有人弹劾林夙,却没想到在首次朝会上,就有人如此直接地发难。他目光扫过队列前排的李阁老,对方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事不关己。显然,这王御史不过是抛出来的一颗探路石。
“王御史,”景琰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你弹劾林夙,可有实据?”
“陛下!东厂拿人,何需证据?只需一句‘涉嫌谋逆’,便可锁人下狱!此乃众人皆知之事!林夙一介阉宦,竟凌驾于法司之上,此非擅权何为?”王御史梗着脖子,一副不畏强权的模样。
“众人皆知?”景琰重复了一遍,目光缓缓扫过百官,“诸位爱卿,可是都如此认为?”
殿内一片死寂,无人敢应声。
景琰心中冷笑。他知道东厂手段激烈,也确实抓了不少人,其中不乏三皇子余孽,但也难免有被牵连或借机排除异己者。他需要林夙这把刀来清除障碍,压制反对声音,却又不能任由这把刀过于锋利,引来众怒,甚至伤及自身。这其中的平衡,极其微妙。
“朕知道了。”景琰没有立刻表态,语气平淡,“东厂所为,朕自有分寸。王御史忠心可嘉,然风闻奏事,亦需谨慎。此事,容后再议。”
他将此事轻轻搁置,既未否定弹劾,也未维护林夙,留下了一个模糊的空间。
王御史似乎还想再争,却被身旁的同僚悄悄拉了一下衣袖,只得悻悻退下。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内侍匆匆入内,跪地禀报:“启奏陛下,八百里加急军报!北狄听闻我朝国丧,新君初立,集结五万骑兵,犯我北疆,已连破两处边堡,云州告急!”
“什么?!”
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在朝堂之上炸开。刚刚还在为财政、为宦官专权而争论的百官,此刻全都变了脸色。北狄凶悍,趁丧入侵,乃是心腹大患!
景琰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身,冕冠上的玉珠剧烈晃动,碰撞出清脆的声响。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胸膛微微起伏。内忧未平,外患又至!这无疑是给新朝最严峻的考验。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如电,扫过惊慌的群臣,最终定格在武将班列中的秦岳身上。
“秦岳!”
“臣在!”秦岳大步出班,声如洪钟,脸上毫无惧色,只有军人临战的肃杀。
“朕命你为征北大将军,总领北疆军政,率京营五万精锐,并调集周边兵马,即日启程,驰援云州!务必击退狄虏,扬我国威!”
“末将领旨!”秦岳单膝跪地,抱拳领命,声音坚定如山,“臣必不负陛下重托,定将狄虏逐出国门!”
“好!”景琰沉声道,“一应粮草辎重,由户部、兵部协同,全力保障,不得有误!退朝后,相关各部官员至御书房议事!”
“臣等遵旨!”被点到的官员齐声应道。
原本冗长的朝会,因这突如其来的紧急军报而骤然中断。景琰宣布退朝,百官心思各异地行礼告退,乾清宫内瞬间空荡了许多,只留下弥漫的紧张气氛。
景琰独自站在高高的丹陛之上,望着殿外渐渐亮起的天光,心中沉甸甸的。财政拮据,朝臣攻讦,外敌入侵……这万里江山,远比他想象的更为沉重。
他不由得想起此刻正在病中的林夙。若他在,以其智谋,必能对北狄动向、朝中反应有更敏锐的洞察,也能为他分担这如山的压力。可……
景琰攥紧了袖中的拳头。他必须独自面对这一切。
“摆驾御书房。”他沉声吩咐,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绝。
新朝的第一日,便在内外交困的阴影中,拉开了序幕。而北疆的烽火,又将给这尚未稳固的朝局,带来怎样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