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盛世阴影(1/2)
秦岳出征后的日子,仿佛被拉长了许多。萧景琰在焦灼的等待中处理着日常政务,边境的军报成了他每日最迫切想看到的东西。林夙则如同隐入阴影的猎豹,指挥着东厂的庞大网络,沿着那条指向高公公侄孙的线索,以及所有可能与狄戎、三皇子余孽相关的蛛丝马迹,悄无声息地深入探查。
朝堂之上,因大军出征,反对新政的声音暂时有所收敛,但那种压抑的平静之下,是各方势力更深的观望和盘算。景琰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双眼睛在暗中注视着他,衡量着他的能力,等待着他可能出现的任何失误。
期间,太后又借着问安的机会,委婉提起了选秀纳妃之事,言语间不乏对皇嗣空悬的忧虑。景琰以“边境战事未平,无心家事”为由,再次强硬地挡了回去。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推脱,太后的耐心和宗室的压力并不会因为一场边境战争而消失太久。每当这种时候,他就不由自主地会想到林夙,想到他那夜说的“此非家事,乃国事”,心头便是一阵莫名的烦躁与窒闷。
林夙则几乎完全消失在公众视野中,除了必要的朝会和景琰的召见,他几乎从不离开司礼监值房和东厂衙门。他的脸色日益苍白,咳嗽声即使在紧闭的门扉后也隐约可闻。小卓子忧心忡忡,几次想强行让他休息,都被他冰冷的目光逼退。程太医送来的药,他也总是草草应付,心思全然扑在那张越织越大的调查网上。
一个月后,北疆终于传来了第一份捷报。
八百里加急的快马踏着清晨的露水闯入京城,送来了秦岳亲笔书写的战报。信中言明,大军抵达边境后,并未急于寻找狄戎主力决战,而是稳扎稳打,先清剿了几股骚扰后方补给线的散兵游勇,巩固了防线。随后,秦岳利用其对地形的熟悉,设下诱敌之计,成功将一支约五千人的狄戎先锋骑兵引入埋伏圈,在落鹰峡予以重创,歼敌三千余,缴获战马、兵器无数,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
捷报传开,朝野上下顿时一片欢腾。这是新帝登基后对外用兵的首次大捷,意义非凡。朝堂之上,颂扬陛下英明、秦岳勇武的声音不绝于耳。连一向喜欢唱反调的清流官员,此刻也难掩振奋之色。
景琰高坐于龙椅之上,听着满殿的恭贺之声,紧绷了多日的神经终于稍稍放松。他当庭下旨,嘉奖前线将士,并令户部再拨一批粮草军饷,以示慰劳。
退朝后,景琰回到乾清宫,心情是数月来罕见的轻快。他甚至有闲情逸致,命人将那盆林夙送的墨菊搬到窗前,仔细观赏了片刻。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墨色的花瓣上,泛着丝绒般的光泽。
“德顺,去司礼监,把这份捷报也给林夙看看。”景琰将抄录的捷报递给德顺,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分享欲。他知道,这场胜利的背后,也有林夙稳定后方、筹措粮草、监控舆论的功劳。
德顺领命而去,不久便回来复命:“陛下,林公公说恭喜陛下,前线将士用命,乃陛下洪福,国之幸事。他……他正在处理公务,说晚些时候再亲自来向陛下贺喜。”
景琰脸上的笑意淡了些许。他听出了林夙话语里的疏离和那份刻板的恭谨。捷报传来,他第一个想到的是与他分享,而林夙回应他的,却只是臣子对君王的程式化祝贺。他们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无法穿透的纱。
他挥了挥手,让德顺退下,刚才那点轻快心情,渐渐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取代。
与此同时,司礼监值房内,林夙看完了捷报抄本,脸上并无多少喜色。他放下纸张,目光落在案头另一份刚送来的密报上。那是关于高公公那位侄孙——高晟的进一步调查结果。
密报显示,高晟掌管的那处皇庄,近两年账目往来异常,有大量资金不明去向。而且,东厂的人暗中监视发现,高晟与北地几个背景复杂的商号来往密切,这些商号都曾被怀疑与塞外有走私往来。更重要的是,一条隐晦的线索指向,高晟在查封张氏矿场前后,曾频繁接触过矿场的几个旧管事。
所有的迹象都拼凑在一起,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高公公,或者至少是他的家族势力,可能并未真正远离权力中心,甚至可能利用旧有的关系和资源,在暗中支持或默许了三皇子余孽的活动。而那批军械,很可能就是通过高晟掌握的渠道流出去的。
林夙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冰冷。高公公是宫里的老人,树大根深,门生故旧遍布内廷。若动他,牵扯太大,势必引起宫廷震荡。但若不动,这条毒蛇就可能一直潜伏在暗处,不知何时会再咬上一口。
他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这宫廷,这朝堂,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潭,你刚解决掉一个明处的敌人,就会发现暗处还藏着更多、更狡猾的对手。永远没有真正的安宁。
又过了半月,北疆再传捷报。秦岳利用狄戎新败后急于报复的心理,再次设伏,于黑水河畔大破狄戎主力,阵斩狄戎大首领之子,俘获部落贵族多人,狄戎残部溃散,逃往漠北深处,短期内已无力南侵。秦岳在奏报中表示,大军正在清扫残余,巩固边防,不日便可班师回朝。
这一次的胜利,彻底点燃了京城的热情。捷报传来的当日,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皇帝陛下的英明神武和秦岳将军的盖世功勋。茶馆酒肆里,说书人已经开始编撰“征北大将军三箭定天山”的故事。一种乐观甚至骄矜的情绪,开始在朝野上下弥漫。仿佛新朝最大的外患已然解除,一个太平盛世就在眼前。
景琰在巨大的喜悦和群臣的称颂中,也有些许恍惚。他站在权力的顶峰,接受着万民的欢呼,似乎真的做到了历代先帝未曾做到的功业。他下旨,待秦岳回朝,要举行盛大的凯旋仪式,封赏功臣。
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唯有林夙保持着异样的沉默。他非但没有感到轻松,内心的不安反而愈发强烈。外患虽暂平,但内忧未解。高公公那条线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里。而且,他凭借多年在阴谋中挣扎的直觉,感到这胜利来得似乎……太过顺利了些。三皇子余孽苦心孤诣勾结狄戎,难道就如此不堪一击?他们是否还有后手?
这天傍晚,景琰难得有了一丝闲暇。他屏退了左右,独自登上了宫中最高的观星台(或称凌烟阁)。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将层层叠叠的宫殿琉璃瓦染得一片辉煌,气象万千。远处街市传来的隐约喧闹,更衬托出这宫城的肃穆与庄严。
他俯瞰着这片属于他的江山,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豪情。他做到了,他守护了这个国家,赢得了胜利和威望。
就在这时,他听到身后传来极其轻微的脚步声。不用回头,他也知道是谁。
林夙悄无声息地走到他身侧稍后的位置,停了下来。他也望着这片暮色中的宫城,眼神却是一片沉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
“陛下。”他轻声开口,打破了沉默。
景琰没有回头,依旧望着远方:“你来了。看看这江山,朕总算……没有辜负。”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也有一丝帝王特有的矜傲。
林夙沉默了片刻,缓缓道:“陛下文治武功,初现峥嵘,实乃万民之福。”
又是这种官样文章。景琰微微蹙眉,转过身,看向林夙。夕阳的余晖勾勒出林夙清瘦的侧影,他的脸色在光影交错中显得愈发苍白透明,仿佛随时会融化在这暮色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