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鲁智深现代行侠记 > 第175章 技术革命(一)

第175章 技术革命(一)(1/2)

目录

东湖开发区,“东湖之门”双子塔项目工地。巨大的基坑深达二十多米,如同大地张开的巨口。坑底,密集的钢筋丛林已经拔地而起,粗壮的混凝土核心筒初具雏形。但此刻,工地气氛却凝重得如同铅云压顶。

鲁智深站在基坑边缘临时搭建的观测平台上,眉头拧成一个死结。他穿着沾满泥点的工装背心,手里捏着一份皱巴巴的图纸复印件,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和符号像无数只蚂蚁在爬。他身边,技术总监刘工(原“通江”派驻,后彻底归心鲁氏)脸色铁青,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检测报告。

“鲁总……核心筒剪力墙……垂直度偏差超标了!局部达到千分之三!这……这已经超出规范允许范围了!”刘工声音干涩,指着基坑底部正在浇筑的混凝土核心墙体,“更麻烦的是,昨天浇筑的c60高强混凝土,拆模后出现多处蜂窝麻面!强度检测……勉强达标,但外观太差!钱主任那边派来的监理组,上午已经发函警告了!说再这样下去,要勒令停工整改!”

鲁智深豹眼圆睁,死死盯着基坑底部。那里,工人们正紧张地操作着笨重的木模板和简易支撑架,小心翼翼地浇筑着高耸的核心筒墙体。汗水混着水泥浆从他们脸上淌下。他不懂那些复杂的“垂直度”、“千分之三”,但他懂“歪了”、“不好看”!更懂“停工”两个字意味着什么!

“咋回事?”他声音低沉,压抑着怒火,“不是按图纸干的吗?”

刘工苦笑:“图纸是死的!人是活的!这种超高层核心筒剪力墙,精度要求极高!混凝土标号高,流动性差,振捣难度大!模板体系、支撑刚度、浇筑顺序……稍有差池,不是歪就是裂!咱们用的还是最老式的木模加钢管支撑,缝隙大,刚度不够!振捣工经验也跟不上……”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鲁总,不瞒您说……这种工艺,干普通住宅楼还行。干‘东湖之门’这种150米+的地标……咱们这套土办法,玩不转啊!上海、深圳那边,现在都用整体液压爬模系统,精度高,效率快,混凝土外观跟镜面似的!可那玩意儿……一套设备几百万!咱们……买不起!也用不起!”

“爬模?几百万?”鲁智深腮帮子咬肌绷紧。他想起胡正明前两天送来的报表,东湖项目前期打点、材料预付款、人工开支……账上现金流已经绷得像根快断的弦!再掏几百万买设备?做梦!

“没有洋玩意儿,就盖不成高楼?”他猛地将图纸揉成一团,声音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上海人能干,咱们就不能学?!”

“学?”刘工一愣,“跟谁学?这种核心技术,都在人家大公司手里攥着!签保密协议的!请专家?请得起吗?人家看得上咱们这种土包子队伍?”

鲁智深没说话,豹眼扫过基坑里那些挥汗如雨、却难掩疲惫和茫然的工人面孔。他想起台风夜堵管涌时兄弟们不要命的血性,想起年底分红时他们捧着钱的颤抖的手。不能停!停了,兄弟们的心气就散了!这栋楼,必须立起来!而且要立得直!立得漂亮!

几天后,鲁智深带着张黑子,出现在上海浦东一栋陈旧但整洁的居民楼下。空气中飘荡着梧桐叶和淡淡煤烟的味道,与东湖工地的尘土飞扬截然不同。

“就是这儿?”鲁智深抬头看了看门牌号,又低头核对了一下手里皱巴巴的纸条——那是胡正明辗转托了好几层关系才搞到的地址。

“错不了!鲁工头,这老爷子脾气怪,咱……”张黑子有点忐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